一 低碳钢拉伸试验报告
2
4
6
8
应变 ΔF(kg)
第ε 一 次 εy
读数εx Δεx 读数εy
Δε
(4) 计算结果:
μ= ;
E=
6.回答本次实验的思考题 (1) 如何设计梁的尺寸,才能保证梁是等强度梁?
Δε 各次 平均值
16
(2) 测量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柏松比还有哪些方法? 7.对实验的感想和建议
17
(5)试分别比较低碳钢和铸铁在压缩过程中的异同点及力学性能。
5. 对实验的建议和感想。
5
实验三 扭转实验报告
专业
班级
姓名
1. 实验目的
实验日期
2. 实验设备仪器
3. 实验步骤
4. 实验数据记录 1) 试件尺寸
材料
低碳钢 铸铁
试
直径 d0 (mm)
验前 最小截面平均直径( mm )
2) 计算结果:
低碳钢: Wn = πD3 16
(2)分析理论值与实验值出现差别的原因,怎样才能使差别减小?
(3)在不同支撑约束条件下,压杆弯曲形状有什么不同?与临界载荷有什么关
13
系? 7. 对实验的建议和感想。
14
实验九 静定和静不定组合变形梁实验
专业
班级
姓名
实验日期
1. 实验目的
2. 实验设备
3. 实验原理
4. 实验步骤
5. 实验结果分析 6. 思考题
=
Fb A0
=
δ10
=
l1
− l0 l0
×100%
=
%
ψ = A0 − A1 ×100% = % A0
铸 铁:
σb
=
Fb A0
=
MPa
3)绘制低碳钢和铸铁试件的 F Δl 曲线及断口形貌。
MPa ;
(1)低碳钢的拉伸曲线
(2)铸铁的拉伸曲线
6.回答思考题 (1)比较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力学性能。
(2)在金属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指标中哪些是材料的强度指标?哪些是材料的塑性 指标?
12
实验八 压杆稳定实验
专业
班级
1. 实验目的:
姓名
实验日期
2. 实验设备:
3. 实验原理
4. 实验步骤
5.实验数据记录:
(1)试件尺寸
试件尺寸:h =
mm, b =
mm, l =
mm 。
(2)计算结果:
两端铰支临界载荷:
N , 一端固定一端铰支临界载荷:
N
两端固定临界载荷:
N
6.回答思考题 (1)λ是什么参量?取决于哪些因素?
(3)低碳钢拉伸图大致可分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征?
2
7 对实验的建议和感想。
3
专业
班级
1. 实验目的:
实验二 压缩实验
姓名
实验日期
2. 实验设备:
3. 试验原理:
4. 试验步骤
பைடு நூலகம்
5. 实验数据记录:
试验前
材料
直 径 d0 (mm)
低碳钢
截面面积 A0 ( mm 2 )
铸铁
低碳钢屈服极限:
σs
=
Fs A0
实验一 低碳钢拉伸试验报告
专业
班级
1. 试验目的:
姓名
实验日期
2. 实验设备:
3. 实验原理
4. 实验步骤
5.实验数据记录: (1)试件尺寸
材料 低碳钢
铸铁
材料 低碳钢
(2)计算结果:
试验前
标距(mm)
直径(mm)
横截面积(mm2)
实验后
标距
直径
断口横截面积
1
低碳钢:
σs
=
Fs A0
=
Mpa ;
σb
6.回答思考题
10
实验七 弯曲正应力的测定
专业
班级
1. 实验目的:
姓名
实验日期
2. 实验设备:
3. 实验原理
4. 实验步骤
5.实验数据记录: (1)应变 ε (1×10−6 ) 记录:
载荷 F(kg)
0
应变
ΔF(kg)
第1 一 次2
3
读数ε Δε 读数ε Δε 读数ε
10
20
30
40
Δε 各次
平均值
实验日期
5. 回答思考题。 (1)温度补偿块的材料为什么要与试件材料相同?
(2)用台灯照射补偿块时,应变仪读数出现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
(3)简述电测法的特点?
8
实验五 桁架内力的测定
专业
班级
姓名
实验日期
1. 实验目的
2. 实验设备仪器
3. 试验原理
4. 实验步骤
5. 试验数据
应变 F(kg)
载荷
ΔF
ε1
读数
Δε1
ε2
读数
Δε 2
ε3
读数
Δε 3
0
100
200
300
400
100
100
100
100
6. 回答思考题。
9
实验六 动摩擦因数测定实验
专业
班级
姓名
实验日期
1. 试验目的:
2. 实验设备: 3. 试验原理
4. 实验步骤
5.实验数据与结果:
实验次数 S(mm) β
Δt1
Δt2
Δt3
Δt4
fd
Ms = τs = 铸 铁: W = πD3
16 Mb =
Nm ; Mpa ;
Nm ;
Mb = τb =
τb =
Nm Mpa
Mpa
6
5. 绘制断口形貌。 6. 回答思考题。 7. 对实验的建议和感想。
7
实验四 电阻应变测量基本原理
专业
班级
姓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设备仪器
3. 试验原理
4. 实验步骤
11
Δε 4 读数ε
Δε 读数ε 5 Δε
6.回答思考题
(1)影响纯弯曲梁正应力实验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弯曲正应力的大小是否受弹性模量 E 的影响? (3)在梁的高度方向,纯弯曲段应变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4)中性层在横截面上什么位置?
(5)随载荷逐级增加,应变如何变化的?
7. 对实验的建议和感想。
15
实验十 弹性模量 E 及泊松比μ的测定
专业
班级
姓名
同作者
实验日期
1.实验目的:
2.实验设备:
3. 试验原理
4.实验步骤:
5.实验数据记录与计算结果: (1) 梁的尺寸:
宽度 b= cm; 高 h= cm; (2) 实验记录:
(3) 应变 ε (1×10−6 ) 记录:
弯矩 Nm;
载荷 F(kg) 0
=
MPa
铸铁压缩强度极限:
σb
=
Fb A0
=
MPa
实验结果
Fs 或 Fb (kN)
σ s 或σb (MPa)
4
4. 回答思考题。
(1)铸铁试件断口平面有何特征?
是什么应力引起的?
(2)比较低碳钢拉伸与压缩的屈服极限σ s 是否相近。
(3)比较铸铁拉伸与压缩的强度极限σ b 。 (4)分析铸铁试件压缩时沿轴线声呈 45° 破坏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