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小时;机器-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机器 8.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3 +*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3* +*3 +*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3 +*2)实际成本= 20*( 2*+3* +*6 +*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1、生产成本通过分配、分摊循环(这些循环由人工自行定义),按分配分配循环中设定的标准将成本分配分摊至各生产订单(订单也由人工预先设定,如用什么原料及取数公式等),由生产订单运行后结算出该订单生产的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成本。
其中,半成品和产成品按物料统计成本,分为标准成本和成本差异两部分。
成本差异是物料形成的前些步骤层层结转后形成的。
2、过量或吸收不足,是指将各成本分配分摊至订单时,没有分配完毕,尚有剩余未分配成本(吸收不足);分配过多,导致分配后结余为负数(过量)。
同步成本核算-成本取价规则与时间点SAP成本核算里面提到的4个成本概念:目标成本、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实际成本。
按SAP建议,原材料用移动平均价格体系,半成品、成品用标准价格体系,这里组件为移动平均价格。
根据成本管理需求的不一样,管理方法也不一样,但是其目的都是以一个相对成熟的稳定的成本(目标成本)作为衡量杠杆去控制际实成本。
目标成本:成本控制的参照物,它与实际成本有相同的成本核算项目,便于成本分项控制。
SAP成本管理常用的目标成本版本OKV6有三种:目标成本版本0:以目前标准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实际成本;目标成本版本1:以计划成本/初步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实际成本;目标成本版本2:以目前标准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计划成本。
所以目标成本的计算实际上是按照订单实际收货的数量展开的,而目标收货的数量和金额是在订单差异计算后产生的,所以成本分析的时候特别注意。
计划成本:SO的计划成本是SO创建时自动计算产生的成本;订单的计划成本是订单保存或下达时自动计算产生的成本。
实际成本:实际领用的材料成本+订单确认或作业类型过帐CK21N产生的费用。
标准成本:按标准生产批量以当期标准成本估算为计算基准所得到的成本。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所谓当期成本估算为计算基准就是以最近一次发布标准价格所运行CK11N-CK24(CK40)时的组件价格和作业价格、数量结构日期展开的BOM和途程计算所得到的成本。
当时的价格现在就在物料主档的成本计算2视图的目前价格,当然如果你原材料没有发布或者不会每个月都发布,那么组件的成本计算2视图的目前价格是没有的,但是系统是会记住当时(最近一次发布)的成品或半成品标准价格那时刻组件、作业的价格及数量。
标准生产批量是根据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产品人为规定了,如果没有规定,可以最小批量或标准价格单位标准价格的计算:标准价格=组件标准价格/价格单位*标准数量+作业1价格*标准数量+作业2价格标准数量:组件的标准数量= BOM组件数量/BOM表头基础数量*表头物料价格计量单位作业标准数量=途程作业标准值/基础数量/作业分割*表头物料价格计量单位产品成本核算变式定义OKKN,销售订单成本核算变(表头OKY9项目OKY1)(当然以上是单层的情况,多层的一样的道理一层层上卷,SAP自动计算;CK11N成本计算批量默认带出等于表头物料价格计量单位,如果你刻意去修改,CK24是无法发布价格变更的,如果做了标记,CKR1删除重新计算成本就OK了)由于有些作业对应的工时计算是跟生产订单表头总数量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公式里面区分开:作业1和数量有关系,作业2和数量没有关系,主要由工作中心作业类型公式码决定。
成本公式:XX成本=组件价格/价格单位*数量+作业2价格+作业1价格*数量组件数量=BOM组件数量*表头物料批量/表头基础数量作业数量=途程作业标准值/基础数量/作业分割*表头物料批量(注:如果作业加价单位和工时计量单位不一样,公式还会考虑换算系数,数量根据批量展开BOM或途程就好了,如果SAP连这点都算错了,那它就不是ERP NOBER ONE了)不管哪个成本,计算的公式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取价变式的取价顺序不一样或取价时间点的不一样导致的价格不一样,由于BOM和任务清单(途程)展开时间不一样导致的数量不一样,由于批量不一样导致的单位作业2成本的差异导致的。
订单表头控制数据中的计划、实际成本变式,这是来源于后台根据工厂-订单类型指派成本变式,而SO保存时计算是在策略对应的需求类别(等级)的成本计算当中设置默认变式。
当然这是KKS2差异计算的时候使用的;而最后的结算KO88实际上是实际投入(成本)-产出,而产出的取价怎么取就看收货取价了。
因为差异=实际成本-目标成本,其中有量差、价差等,如果理想状态应该是没有量差,理想状态下如果没有价差,那么应该是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以标准成本为基准的目标成本,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人工成本的变动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平常的事情,所以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抑制成本上涨,追求差异小于等于0。
当然,从替代工厂领料等特殊采购类型的,计划、标准、目标成本的取价是以本工厂的价格计算的,而实际成本按发料工厂计算的。
通常,作业价格是根据KP26维护的计划价格,如果没有启用作业价格重新估算,并且每个月发布一次物料标准价格,那么可以认为在订单里面作业成本存在的主要是量差,价差基本是体现在成本中心里面的,当然CK11N(CK40N)的时候途程展开时间为当月的时间点,之后就不要修改当月作业计划价格,否则修改后的订单计划(或实际)成本的作业计划价格和标准成本的作业计划价格将会存在差异,在作业计划价格的调整后删除当前标准成本估算,然后重新估算发布,那么之前的订单计划(或实际)成本的作业计划价格和标准成本的作业计划价格将会存在差异,这是取价点的问题。
如果启用了作业价格重估,订单的实际成本将继续按成本要素按工时比率接收成本中心费用的差异从而调整实际作业成本。
可以根据上月的实际作业价格作为当月的作业计划价格,这样就要等到当月调整了作业价格KP98后再运行CK11N,否则将会导致作业价格重估前就产生作业计划价格的差异(当然是计划成本/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的比较)。
收货取价:以上投入的成本计算变式,当然以上是针对库存生产的,收货的时候取物料主文件上的标准价格*收货数量,由于作业2价格的关系,目标成本和收货总价是不相等的,除非订单的数量正好等于价格单位数量才有可能,只所以是可能,不等的情况请读者自己去想了。
标准价格体系就是以标准价衡量存货价值的,所以两次价格发布之间是不会变动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价格体系。
如果按单生产,收货的时候以SO成本计算时(成本核算变式可以在策略对应的需求类别(等级)的成本计算当中设置默认变式)的计划价格做计算基准,也就是含SO的订单的标准价格。
而SO订单的计划成本就是订单下达或保存的时候按订单表头控制中计划成本变式计算的。
现在就看看SO分多张生产订单的时候目标成本与收货成本的差异情况,因为订单的作业2成本是相对固定的,所以订单的数量越少,成本越高。
而目标成本和收货价格也越高,因为生产订单的目标成本只是以SO项目的计划成本(也可以说是SO项目的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并不是等于SO项目的标准成本/SO项目订购数量*订单表头总数量;而是=组件标准价格/价格单位*标准数量+作业1价格*标准数量+作业2价格=(SO项目的标准成本-作业2价格)/SO项目订购数量*订单表头总数量+作业2价格。
销售订单特殊库存没有收货记录的情况下,收货单价=生产订单目标成本/生产订单表头总数量,如果有收货记录取记录的单价,这是保证销售订单特殊库存价格是一致的,所以第一笔销售订单特殊库存收货的单价就是销售订单特殊库存的标准单价。
总之,在途程和BOM固定的情况下,不管生产订单或SO的批量多少组件和作业1的单价(单位成本)都是固定的,但是作业2的价格,批量越大,单价(单位成本)越低。
不管如何,单价就是以下边公式计算单位价格=(组件标准价格/价格单位*标准数量+作业1价格*标准数量+作业2价格)/标准价格标准数量就是SO的项目订购数量、生产订单表头总数量一张生产订单如果分多次收货,第一笔收货就占据了整个作业2的价格,后面收货的累加目标成本实际上=(SO项目的标准成本-作业2价格)/SO项目订购数量*收货数量所以销售订单分多帐订单生产就会产生单价差异,按单生产的订单过量交货或交货不足同样产生单价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