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全部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全部课件)


探讨1:试说明图A、图B、图C分别代表哪种起电方式? 【提示】 图A为摩擦起电、图B为接触起电、图C为感应起电. 探讨 2:图 A 中玻璃棒带什么电荷?其带电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玻璃棒带正电.原因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
[核心点击] 1.三种起电方式对比
方式 产生 及 摩擦起电 两种不同物 体摩擦时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导体与带电导 体接触时
【解析】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是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橡胶棒,而使橡胶 棒带负电,A错误;橡胶棒靠近甲球时,发生感应起电,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 电,移走棒后,两球上的电荷中和,都不带电,若先移开两球再移走棒,两球上 的电荷不能中和,甲、乙两球仍带电,故B、C正确;橡胶棒与甲球接触,是接触 起电,两球都带上负电荷,分开两球,仍都带负电,D错误.
[后思考] 1.当物体不带电时,物体内部就没有电荷吗? 【提示】 当物体不带电时,物体内部也存在电荷,只不过正电荷数量与负 电荷数量相等.
2.为什么导体能够感应起电而绝缘体却不能? 【提示】 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合作探讨]
图A
图B 图111
图C
如图所示的图A、图B、图C分别表示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式.
(3)感应起电方法分析 方法(一): ①将导体靠近带电体,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受到带电体的作用力而定向移动, 使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离; ②将导体分离后再移走带电体,则导体上两部分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方法(二): ①将一个导体移近带电体,用手接触一下导体(或用导线将导体接地); ②移走带电体,则导体带上异种电荷. 无论接触导体的哪一个位置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因为接地时导体与大地连 为一体,地球是远离带电体的一端.
知 识 点
1
学 业 分 层 测 评
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知 识 点 2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 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 的相互作用.
知识脉络
2.了解使物体带电的
方法,会从物质微观结 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 的本质.(难点) 3.理解电荷守恒定 律.(重点)
电荷
[先填空] 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 负电荷. 2.电荷间的作用: 同种 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 电荷相互吸引.
②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 电荷间的相互排斥或吸引 ,导 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远离或趋向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 异号 电荷, 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 同号电荷的现象. ③感应起电:利用 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再判断] 1.摩擦带电、接触起电这两种方式都能使绝缘体带电.( × ) 2.静电感应现象是导体内部电荷的重新分布,显现出了电性.( √ ) 3.接触带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 )
【答案】 BC
感应起电的三个步骤
如图所示,感应起电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使带电体C(带正电)靠近相互接触的两个导体A、B. (2)保持C不动,用绝缘工具把A、B分开. (3)移走C,则A、B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A带负电,B带正电).
【答案】 CD
2.(多选)(2016· 郑州高二检测)如图113所示,将用毛皮摩擦过的带负电橡胶 棒,移近或接触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开始时两导体球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08160001】
图113
A.毛皮与橡胶棒摩擦时,橡胶棒上的正电荷转移到毛皮 B.橡胶棒移近甲球,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移走橡胶棒,两球都不再 带电 C.橡胶棒移近甲球,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分开两球再移开橡胶棒, 甲球带正电,乙球带负电 D.橡胶棒与甲球接触一下移开,再分开两球,甲球带负电,乙球带正电
1.(多选)用棉布分别与丙烯塑料板和乙烯塑料板摩擦,实验结果如图112所 示,由此对摩擦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08160000】
图112
A.两个物体摩擦时,表面粗糙的易失去电子 B.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一定同时带上种类及数量不同的电荷 C.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带上电荷的种类不同但数量相等 D.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物体摩擦,该物体的带电荷种类可能不同 【解析】 两物体摩擦时得失电子取决于原子对电子的束缚力大小,A错; 由于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所以两物体带电种类一定不同,数量相等, B错,C对;由题中例子不难看出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物体摩擦,带电种类可能不 同,D正确.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条件
两物体带上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 导体上带上与 现象 等量异种电 种电荷,且电性与原 带电体相同电 荷 带电体“近异远同” 性的电荷
不同物质的原子 原因
导体中的自由电
核对核外电子的
束缚能力不同而 发生电子得失
子受带正(负)电
物体吸引(排斥) 而靠近(远离)
电荷之间的
相互排斥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3.原子
质子:带 正电 原子核 (1)原子结构: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 负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 相等 ,整个 原子对外界较远的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3)离子的电性:失去电子的原子为带 正电 的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为带
负电 的离子. _______
4.常见的两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被原子核束缚得不紧的 电子从一 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得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 得到 电子而带负电,
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的现象. ______
(2)感应起电: ①自由电子:金属中离原子核
自由活动 的电子. ______________ 较远 的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
2.三种起电方式分析 (1)摩擦起电过程分析:分析摩擦起电问题时应明确原子核中的质子不能脱离 原子核而移动,即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中转移的不可能是正电荷,转移的只能是 负电荷即电子.带正电的物体一定失去了电子,带负电的物体一定获得了电子.
(2)接触起电过程中电子转移的规律分析 ①带正电的物体与带负电的物体接触,电子由带负电的物体转移到带正电的 物体上. ②带正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中性物体接触,电子由中性物体转移到带正电的 物体上. ③带负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中性物体接触,电子由带负电的物体转移到中性 物体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