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课教学设计导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少同学怕写作文,就是因为没有“米”,也就是没有写作的材料。
文章是由材料组成的,没有材料,就像没有砌墙的泥沙。
那么材料从何而来,我们如何选择材料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怎样选材。
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材料的来源。
2、学会文章选材的方法。
雾里看花——写作容易出现的误区阅读材料,说说下面的语段在选材上出现了什么问题?语段一:我记得在一次月考的考场上,我的笔突然坏了,那一次我只带了一支笔,我这时心跳加快,脸都红了,‥‥‥我隔壁的一位同学看到我很心急的样子,她问我发生了什么事‥‥‥她二话没说就把自己另外一支笔借给了我。
当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后来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上学路上,我才发现作业忘记拿了,当时已经快要迟到了,但她还是陪我回家拿,这一次她再一次的让我感动。
谢谢你陪我走过了初三一年的时间,在这里留下了我们俩真诚的足迹。
——《友谊的脚步》语段二:在灾区援助的武警战士们,你们辛苦了,你们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有你们灾难算不了什么。
当我看到你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自己的安危去重灾区搜救人员的时候,我被你们的行为所感动。
虽然你们牺牲了,但你们会永远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你们永远同我们在一起,你们所做的会铭记史册,我们会继续完成你们所需要做完的事情的‥‥‥——《轻轻的来,也轻轻的走》温故知新回忆以下课文内容,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以下问题:(1)作者从哪里选材?(2)作者选择了怎样的材料?课文: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杨绛《老王》胡适《我的母亲》张之路《羚羊木雕》要求:小组合作交流,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篇进行分析。
时间:3分钟——材料从何而来?(1)从生活中寻找(学校、家庭、社会)(2)从阅读中挖掘(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经典引领请根据《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思考下面的材料与中心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作者相应的详略安排是否合适。
小结:围绕中心选材,真实、新颖。
慧眼识珠1、围绕“母爱”这个话题,你选择哪些材料?2、假如以“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你选择哪些材料?小试牛刀如果围绕你熟悉的某条街道写篇作文,你准备表达什么中心?选择那些能反映街道特点的材料?仔细思考,写出你准备表达的中心,列出需要选用的材料,并注明详略安排。
提示:1、可以为你熟悉的街道做素描,要注意选取能反映街道特点(幽静、热闹、环境优美、有地方特色等)的事物作为材料,如街道的环境、两旁的建筑、街上的行人等。
2、也可以记述在这条街道上发生的事,记事时要写出街道的特色,展现事情发生的环境,这样才不会跑题。
时间:5分钟写作导航:怎样选材名家谈写作我们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动笔!我们不妨今天描写一棵花,明天又试验描写一个人,今天记述一段事,明天试写一首抒情诗,去充实表达能力。
生活越丰富,心里越宽绰;写得越勤,就会有得心应手的那么一天。
是的,得下些功夫,把根底打好。
——老舍学以致用你们班一定有不少“牛人”吧,他们或是“读书迷”,知识丰富;或是“演说家”,善于表达;或是“大管家”,热心集体事物;或许还有体育健将、乐器高手、智力超人……请你选择一位“牛人”,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提示:选取最能表现其“牛”的材料,突出其特点;语言可以诙谐幽默一些,甚至带点调侃的味道,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时间:5分钟布置作业结合刚才写的片段,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可以只写一位“牛人”,选取最能表现其“牛”的材料,突出其特点;如果这个人很多方面都很“牛”,就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合理安排。
也可以写几位“牛人”,每人只写一件事,但要突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教师寄语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生活的海洋处处都会泛起美丽的浪花,心灵深处时时都会闪现思想的光芒。
每一天的生活,每一次来校回家途中的风景,每一节课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前一天的复制。
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我手,写我心!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马》第二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在作文时,苦于没有素材,不好落笔,头脑里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好。
大多数学生认为,生活中可选取的素材太少,有些事情写的多了就写烦了,但又没有更好的材料。
学生也很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要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这样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课效果分析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
一、了解文章材料的来源。
二、学会文章选材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研讨。
但是展示的过程不尽如人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缺乏对学生的写作指导。
对于某些学生的回答没有适时给予评价。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课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课的主题是“怎样选材”。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尽管教师竭力讲解,但收效甚微。
一到上作文课,学生们便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
于是乎,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
写作是一个人们的一项基本功,是人们思想的一种外显,也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我们在校学习和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作为中学生,不仅要看到作文在中考、高考的语文考试所占有的重要比重,也要看到它在我们整个人生中的重要价值。
它不但是考试必备,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
不要和作文产生距离感。
一个作文题出来,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就能写好。
只有写出来之后才能知道结果如何。
可能我这次遇到的作文题是写我熟悉的生活,我占有的材料多,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但这不意味着我的写作水平就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了。
下次我遇到一个我比较陌生的题目,没有审好题,也难找到相应的材料,没写好。
这也不意味着自己的水平差,也不能灰心丧气。
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
要学会积极地解决问题。
找到没写好的原因,下次如有类似的题目出来我如何能把它写好,这是关键。
写作文要学会持之以恒的兴趣,你的作文水平才能稳步提高。
提倡学生专门准备能够长期使用的日记本,把日常生活中的好词好句,和好的文章中好的段落进行摘抄,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日益丰富起来。
同时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水平也会有显著提高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课评测练习一、如果围绕你熟悉的某条街道写篇作文,你准备表达什么中心?选择那些能反映街道特点的材料?仔细思考,写出你准备表达的中心,列出需要选用的材料,并注明详略安排。
提示:1、可以为你熟悉的街道做素描,要注意选取能反映街道特点(幽静、热闹、环境优美、有地方特色等)的事物作为材料,如街道的环境、两旁的建筑、街上的行人等。
2、也可以记述在这条街道上发生的事,记事时要写出街道的特色,展现事情发生的环境,这样才不会跑题。
二、你们班一定有不少“牛人”吧,他们或是“读书迷”,知识丰富;或是“演说家”,善于表达;或是“大管家”,热心集体事物;或许还有体育健将、乐器高手、智力超人……请你选择一位“牛人”,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提示:选取最能表现其“牛”的材料,突出其特点;语言可以诙谐幽默一些,甚至带点调侃的味道,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三、结合上面写的片段,以《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可以只写一位“牛人”,选取最能表现其“牛”的材料,突出其特点;如果这个人很多方面都很“牛”,就要注意分清主次、详略,合理安排。
也可以写几位“牛人”,每人只写一件事,但要突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课课后反思我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时,力求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写作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中所表露出的问题都体现了我自身素质的不足,所以提高自身素质,给自己充电已迫在眉睫。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应更多的关注理论书籍,以提高理论深度。
在平时上课过程中都应注意教师语言的锤炼。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指导课课标分析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语文老师要和学生培养感情。
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
语文学习是可以学生个性化自学的。
接受美学理论早已指出:作品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
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习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其次是让学生亲身感知、体验学习与认知的过程。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第三,合作以独立为前提,合作的双方或多方是对等的。
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语文教师应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和首席发言人。
课程内的疑问性、干扰性、可能性不仅赋予课程以丰富性,而且带来思维发展。
教学内容应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
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
教师应多采用讨论式的、研究式、探讨式的方法,少用独白的、讲解式的、陈述式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要注意倾听和适时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