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十七课 猫(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十七课 猫(教案)

《猫》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以及对比、铺垫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品读文本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信息,概括文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它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能主观臆断;关爱动物,平等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养猫“三起三落”的情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遇事不能主观臆断;关爱动物,平等对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介绍喜爱的小动物。

同学们平时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介绍给大家听。

2. 观看小猫游戏视频。

很多同学喜欢小猫,下面观看视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趣的视频,相信你你一定会更加喜欢小猫的。

这真是一只贪玩的小猫。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作家郑振铎的小说《猫》,看看细微的事物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启示。

3. 板书课题《猫》。

4.认识作者。

郑振铎: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初读感知(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

污涩( sè)蜷伏(quán ) 惩戒(chéng)懒惰(duò)乞丐(gài )虐待(nüè)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 (chàng)然:因为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3.请同学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二)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 自由读课文。

2. 想一想课文分几层?概括层意?(1-2)第一部分:第一只猫很可爱可病死了。

(3-13)第二部分: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

(14-34)第三部分: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3.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三、精读感悟(一)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外形性情地位结局学生自由填写,合作完成表格。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婶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很可爱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天生忧郁,不活泼, 懒惰地位喜爱当做宠物亲爱的同伴不大喜欢若有若无结局死亡丢失死亡(二)细读课文,品味重点句子,体会三只猫的不同命运。

1.找出描写第一只猫外形和“我”们得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1)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品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小猫讨人喜爱的样子。

“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相照应,更显出小猫活泼可爱。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品析:直接抒发愉悦之情。

对小猫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2.找出描写第二只猫性情和“我”们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1)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品析:“乱跑”“爬树”“扑过去捉蝴蝶”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写出第二只猫的活泼可爱,也为下文“它被过路人捉去”做了铺垫。

(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品析:写出全家人对小猫的态度和情感。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只猫。

爱猫之情渗透在细致的描写之中。

3.找出“我”们对第三只猫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

品析:与前两只猫形成对比,“若有若无”写出了猫在我家没有地位,我们不喜欢它。

由于第三只猫不活泼大家都不喜欢它,连最喜欢猫的三妹也对它不太感兴趣。

这就注定了它悲惨的结局。

4.找出认定猫吃鸟后我的态度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含义。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

解析:越认定是它干的就越觉得像是它干的:“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人的心理反映描写得非常好,这更激起了“我”的愤怒,导致了棒打猫的发生,而且打了都不解恨。

(三)分析三只猫死亡或丢失后,“我”的不同态度。

(找出原文再谈一谈你的体会。

)1.第一只猫死亡后“我”的心情怎样?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把小猫说成“小侣”可见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和它死去的忧郁与辛酸之情。

2.第二只猫丢失后“我”的心情怎样?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了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怅然”“愤恨”“诅骂”表现“我”对小猫亡失的悲愤、失落之情。

可以看出“我”对小猫的留恋。

3. 第三只猫死后“我”又有怎样的感情?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作者认为第三只猫的亡失与自己的武断有关,因为家人冤枉了它而又无补救的机会,“我”感到深深的自责,因而痛苦更深。

(四)对比,体会主旨。

1.找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两句话。

思考:这两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形之后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第二只猫死后“我”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因为曾经拥有的“新鲜与快乐”无端地失落而下定决心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

表达了“我”因为守护不住生命内心十分痛心与惋惜。

第三只猫死后“我”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全家人误解、冤苦、害死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在心中留下了负罪感,觉得永远愧它。

抒发了绝然的情绪,内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深化了。

2.品味“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最后一句既呼应前面“好久不养猫”,而且以沉重决断的语气表现了一家人无尽的悔恨。

揭示主旨:弱小者总是不幸的!所以对待弱小者要实事求是,不存有偏见和私心,要宽容。

3.小结全文。

第一次养猫由快乐到死亡后的酸辛(略写);第二次养猫由更快乐到丢失后的愤恨(较详);第三次养猫猫受冤枉,给我留下悔恨(详)。

文章层层铺垫,突出中心。

(五)拓展思考:郑振铎的《猫》写了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其中第三次养猫是重点,那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次养猫的经历,而要先写前两次呢?说明理由:第三只猫是详写,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做铺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理由一定要充分,要言之有理。

四、课堂总结课文学完了,这篇文章生动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文章三次写养猫的经过,第三次是详写,用前两次来为第三次做铺垫。

这篇文章蕴含丰富的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平等的对待生命。

五、课堂练习1.给下列划横线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怂恿()_____________怅然()_______________蜷伏()_______________畏罪潜逃________________答案: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chàng :因为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quán:弯着身体卧着。

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解析:本题考查易读错生字的读音及词语的意思。

词语意思的理解要结合课文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2.根据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作者家从爱猫到永不养猫的过程。

B.第三次养猫对作者触动最大是本文的重点。

C.本文三次养猫的经历对作者家影响都很大,所以三次是并列关系,共同表达了爱护动物这一中心。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写法和中心的理解。

本文生动传神地描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

本文主旨——不要主观臆断,是透过第三次养猫经历体现的,前两次层层铺垫,所以不是并列关系。

六、作业布置1. 摘抄文中你印象深的语句。

2 . 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动物,你和它之间的故事。

可以适当穿插议论抒情的语句。

(不少于200字)【板书设计】猫第一只猫:可爱可病死了。

(略)做铺垫第二只猫:活泼却亡失。

(较详)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重点拒绝主观臆断【教学反思】《猫》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认识,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猫》以平常的题材表现出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

记叙的是作者三次养猫的故事,三次养猫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悔恨。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

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

结合课文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为:1. 知识能力目标: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以及对比、铺垫的写法。

2.方法过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品读文本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信息,概括文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它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能主观臆断;关爱动物,平等对待生命。

一篇短短的文章,三只小小的猫儿却蕴含着作者郑振铎对生命的关爱、对人性的思索,这是每一个读这篇文章的读者都很难想到的,而同学们就是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与文本交流一点点解剖了课文、解剖了作者及自己,完成了心灵的蜕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