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证要合理》核心素养教案(第1课时)

《论证要合理》核心素养教案(第1课时)

写作
论证要合理
教学重点
1.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合理。

2.选择恰切的材料论证观点。

使材料能够支撑观点。

3.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要合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已经明白:写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议论要言之有据。

除此两点外,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信服你的观点,也就是要进行论证。

论证要求严谨、周密、合理,其中,合理的论证要求选用恰切的论据,选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准确阐发论据与观点间的逻辑关联。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论证的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论证要合理”。

设计意图
回顾学过的论证方法。

读写结合,用于指导实际写作。

二、方法回顾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请在课文中各找一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
举例略。

作用示例: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此外还有具有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等效果。

(2)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使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或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6)类比论证:用具有相同属性的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论证严密,使人信服。

三、情境讨论,路径探寻
一篇好的议论文应当按照一定的顺序逐层展开,论证要符合逻辑规律,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1.我们看下面一个说理段落,看看论证有什么问题。

出示:
好奇心是促进人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动力。

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努力探索,可以使梦想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

面对这个神奇美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世界,有的人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有的人充满幻想,鼓足干劲。

孜孜进取。

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前者将一无所有,后者将根植梦想,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明天。

明确:这一段,论题是“好奇心”,但后面的论证中,无论是举反面例子,还是举正面例子,都在强调“进取”,完全脱离了“好奇心”这一中心,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所谓观点一致,概念统一,就是文章的核心不能随意变化,如同我们在讨论苹果时,苹果就只能是苹果,它不能忽然变成梨、橙子或香蕉。

这里“苹果”变成“梨子”,显然论证不合理。

2.论证是否合理,还要看使用的材料能否支持观点。

如果论据不相干或论据不足,同样不能贴合论证的需要。

阅读下面的几个段落,说说在论证上有怎样的问题。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古登堡。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

有一天,古登堡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给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它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1888年,爱尔兰的兽医邓洛普,从医治牛胃气膨胀中得到启示,将自家花园用来浇水的橡胶管粘成圆形并打足气装在自行车上,这是充气轮胎的开端。

充气轮胎是自行车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明确:
以上文字来自《谈创造性思维》,但替换了第二个事例,将原文中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换成现在的邓洛普发明充气轮胎。

表面看,邓洛普发明充气轮胎,肯定有探求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并且不断尝试过,这貌似符合第2段的观点,论证貌似合理。

其实不是这样。

注意第1段,“有人回答”中的“组合”一词,将各种知识“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就是第2段的“活用知识”。

古登堡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电子游戏,都是各种知识的“组合”而成新的创意成果。

邓洛普发明充气轮胎恰恰没有“组合”特色,所以用在这里不合适。

论证不合理。

第3段第一句话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所以举例一定要典型,论证才合理,文章才有说服力。

文章是一整体,局部可以未必全局合适。

文学艺术追求的首要原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

议论文同样如此。

四、设计任务,实践提升
任务要求:课本写作实践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

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

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
实践,点评、修改,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获得感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用材料论证观点的能力。

1.选择相关事例、名言材料作为论据,论证自己确立的观点。

可以利用表格完成。

2.看下面的写作片段例文,学生交流,点评。

(1)写作片段例文:
学贵有疑。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此,要打破对书本的迷信,避免陷入盲从,就要在读书时大胆质疑。

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无可非议的。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读《禹贡》一书时,对书中“岷山导江”的说法提出疑问。

后来,他通过实地考察,终于得出了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比史书的传统说法进了一步。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

(2)学生点评:
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②引用孟子的名言、巴尔扎克的话做理论论据,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举徐霞客不迷信书本,大胆质疑的事例,证明中心论点:举达尔文一例从反面论证怀疑的重要性。

④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学贵有疑”的中心论点,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⑤不足之处:和《怀疑与学问》相比较,分析比较少,仅仅是“观点+材料”结构;没结论,好像未成篇。

(3)修改补充:
①增加分析:
有些人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

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

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

他们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

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就不会进步,文明就会停滞不前。

②增加结论:
所以学贵有疑,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

③发出号召:
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同学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金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大门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