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第1 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卷
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 C
2 A
3 C
4 A
5 C
6 C
7 A
8 B
9 A 10 C
11 B 12 D 13 B 14 B 15 C 16 A 17 A 18 C 19 A 20 B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至少选出两个正确答案,少选、多选都不得分,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10分
1 CD
2 ABCD
3 ABCD
4 ABD
5 ACD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⒈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5分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2.5分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5分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5分
⒉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1分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1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1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分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1分逻辑证明便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遍性的作用,成为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
(1分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进行理论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当论证通过后便可认为是一套可付诸实际的正确的计划、方案。
这就
是逻辑证明发挥作用的过程。
当然,逻辑证明并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1分。
真理一定是符合逻辑的,但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
是不是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1分
⒊简述价值规律内涵、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答:(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1分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
(1分
(2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
个中心上下波动。
(1分
(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出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1分第二,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分第三,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分
(4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的同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1分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1分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1分其三,可能导致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出现比例失衡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分
四、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⒈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人。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
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既体现了尊重历史客观规律性,又体现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方面。
(2分这是因为:
(1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自觉的活动,人的一切创造活动始于人的自觉选择。
但是,人在历史实践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2分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辩证关系原理,都是人类历史的社会规律,这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必须遵循的。
(2分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于人的自觉活动中,它一经形成又成为制约人们行动的客观力量,因此人的选择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进行。
相反选择就无法实现。
并且人的选择还取决于主体自身的素质、文明程度与客观因素的制约。
(2分总之,人的自觉选择与历史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在尊重历史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人(2分
⒉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这句话是错误的。
(2分这是因为: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
(1分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1分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1分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1分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
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1分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
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1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2分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20分
[答案要点]
(1由材料1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不仅具有积极作用,科技也有消极作用。
(2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急剧增加;(2分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和手段日新月异;(2分工业生产过程的大多数剩余物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或回收再利用,就直接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中,结果造成严重污染。
(2分
(2由于材料2可以看出,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表明人类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2分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技术推动文明的发展,这表明科学是推动历史
前进的巨大杠杆。
(2分
(3由材料1、3可以看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规律的作用,违法了自然规律。
(2分我们只有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协调和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