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写作指导之怎样深入说理

议论文写作指导之怎样深入说理


靠、难以辩驳。——如果对自己的观点都虚与委蛇,那还有谁信你呢?所以,建议你想
这几个问题: • 肯定会有人对我持的观点表示怀疑甚至反对,面对这些我要如何回应?我的辩驳是不是 让观点更加深刻清晰?
• 我的所有例证和论述,不是为了说服支持我认同我的人,而是为了说服那些反对我的人。
中直至死亡。迷路的时候,人们陷入迷茫和恐惧。这时候,另一个迷路者可以给予彼此莫大
的安慰。拱桥是由许多倾斜石块相互支撑而垒成的,这样的桥更为稳定。在旅途中迷路,几 个迷路者群策群力,几番周折后找到走出迷途的路径,会让旅途因为这次迷路而更有波澜。
在人生之路上迷失,几个失意者互相扶助,共乘同济之舟,共同抵御人世风浪,会在颠簸中
• 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寻找引路人这个观点可以理解为:合理利用别人成熟的资源,助益自 己的发展,这样就与“遇到困难就寻求支援”的依赖心理做了清晰的切割。
• 二、选择观点②:寻找同样迷路的人,风险共担,在寻找出路中成长。 • 如果选择观点②,我们虚拟一个挑战者,对自己所持的观点提出质疑: • 第一,寻找同样迷路的人,不是问道于盲吗?
பைடு நூலகம்
• •
【材料分析】全面理解材料,表达自己观点。这则材料已经展示了三种观点,分析材
料,主要是对这些观点进行准确阐释。
【观点示例】1.“寻找引路人,将自己带出困境,直截了当”——收效显著。2.“寻 找同样迷路的人”——风险共担,在寻找出路中成长。3.“寻找自己”——这有点玄,
意思是发现自己,在反思和内省中走出困境。
• 注意:观点一经确立,切勿模棱两可。 论说文的主要目的是呈现并论述自己的主张,同时也在试图说服别人。论说文采用论 据材料,构建论证过程,使作者的主张得到他人接纳,甚至让“反对者”难以驳难,
这样的论说文就富有逻辑力量,自然也就深刻、耐读了。 • 写论说文时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针对虚拟的反对者,提出 自己的破解方法,将问题引向深入。这就相当于自己大脑里有两个对立的小人在吵架, 这样一来一回,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探索到问题的核心。以下面以三种观点为例,看如何 操作。
地恰恰是一种自信:迷路者聚在一起讨论,不一定马上走出困境,但切磋反省、主动寻找,
总会锻炼和提升自我。]
• 由此,我想到了坚实稳固的拱桥,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拱桥能将大的圆拱分解为小的圆弧,使桥身 各处的圆弧彼此支撑,共同分担。人生旅途中遇到迷路的情况时,在困窘中相互支撑,让那些迷路 的伙伴结成共同体,精诚合作,也能获得拱桥承担压力的效果。
怎样深入说理
• 问题 结构 论说文的内部逻辑
• 文章逻辑性不强,编得不像,词不够美。
• 所想和所写的不符,容易偏题。
• 写作中途感觉自己立意还可以更深刻,在情节叙述中对于事情的细节选择犹豫,难 以下笔。 • 怎么让作文紧扣主题? • 【解决策略】 • 界定核心概念 • 假想脑袋里有两个小人打架:从应对他人反驳的角度将道理说下去
心迷失的人,向导的指引、失路之人的切磋好像都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这些人不是不知道
该怎么走出迷途,而是浸染了太多欲望忘记了初心无法按照该走的正途行进。这时候,芟
夷内心欲望的丛莽,发现和回归自我,是走出迷途的必由之路。不是目标太高远,而是只
有寻找自己才能觉出今是而昨非,彻底告别歧路,迷途知返。
• 论说文要搭建牢固的框架,每一个追问和质疑都是拧在这个框架上不可移易的螺钉。对 各种可能的反问适时出击,解释、辩难、修补、完善,就是将框架订牢,让观点坚实可
一起互相启发,各出思路,虽然未必很快能找到解题的捷径,但寻求解析的过程,最终一定
能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人生路上也有迷失,智者的指路会让迷途者少走弯路和错路,但优
良的向导是可遇不可求的;在迷途中寻找同伴,对于迷路者来说,也许更为重要。
• [反驳零加零等于零的说法,注意观点的准确性,表达观点时不将话说得过于坚决,留有余
• [不去寻找向导却要去寻找迷路人,持这种观点容易授柄于人,但作者立意在“共同承担压力,锻炼
和提升自我”上,尚能服人。]
• 观点三:寻找和发现自己,在反思和内省中走出困境。
• 对自己所持的观点提出质疑:
• 第一,让迷路者寻找自己,痴人说梦吧?
• 第二,寻找自己大概是发现自我的意思,这属于“我是谁”的终极之问。这样的境
• 第二,迷路的人为走出困境寻找同样迷路的人,他们在精神上的确可以抱团取暖,
但是对于走出困境无济于事,因为零加零还是零啊!
• 这时要设法反驳上面的质疑:
• 寻找同样迷路的人,表面上看是问道于盲,但感同身受的人聚在一起,困惑会互相
感染,突破困境的主意会在融会、聚合中“发酵”,产生新的思路。这不仅仅是精
• 【观点1】寻找引路人,将自己带出困境。
• 假设有人对自己所持的观点提出疑问:
• 第一,引路人未必真能引路,徒负虚名的引路人会将迷路者带入更为恐怖的绝境。 • 第二,就算引路人能引路,也只能帮你走出眼前困境;如果我们遇到山重水复的困境,总是依 赖引路人,我们对自己要走的路完全陌生,也不想着去熟悉它,怎么可能迷途知返? • 写作时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针对虚拟的反对者,提出自己的破解 方法,将问题引向深入。自己反驳自己的质疑: • • 我们所说的引路人,自然是能将迷路者带出困境的指路者,徒负虚名是另一码事。这是首先 要界定的关于“引路人”的概念。 其次,即使我们不断遇到山重水复的困境,我们也秉持寻找“引路人”的方法;因为我们不 熟悉的路,“引路人”熟悉,我们只是过路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将每一条陌生的路径摸索 清楚,“引路人”的指点能让我们迅速走出困境,我们干吗舍近求远自己摸索?每个人的精力 和时间都有限,面对未知世界和无数歧路,凭一己之力不可能逐个熟悉和掌握,有“引路人” 在,似乎也没有必要自己搜求而徒费工夫。
一般的论点,一样可以写出精彩文章。关键要看你如何展开论证,有没有合适的论证策 略将论点向深处推进。 • 【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一个人迷路后,解决方案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 的人,三是寻找自己。 •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迷路人寻找向导,解决的是外在的困境,或者说,一切外来的压力、困惑、疑难, 一切对未知世界的不可掌控,都像极了歧路亡羊的惶惑。这时候寻找到了向导,的 确可以让莫知所从的迷路者如获救星,从此走上坦途。

但是,迷路者难道仅仅是迷惑于外在的密林、荆棘、丛莽吗?须知,这个世上一定还
有不少人是内心迷失了。外在的失路,向导可以救治,指明方向即能帮他们迷途知返;内
成长。经历过这些,重新走上正路的人们,他们的人生,会因这次迷失更加丰富多彩。 • 这个片段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打磨,但它巧用“有人说”,先展现了他人的质疑,然后对他人 的观点一一辩驳,提出了失意者互相扶助在风浪颠簸中成长的主张,还是很有力度的。我们 按照这种立意建议这名同学修改文章,如下:
• 迷路了,我们求助向导,的确可以省时节力,一步奏效;但须知,迷失后和同伴一起找回正 路的过程,也是一番别样的经历。怀揣主动性来经历这段痛苦的历程,更有意义。一道题目 百思不得其解,直接看答案当然可以;但如果有一群学习伙伴都遇到了类似的难题,大家在
• [原文以拱桥为例有点突兀,这里保留原例,结合主旨,恰当地展开,基本能让读者接受。]
• 迷途者结成联盟,大家处在同样的困境中,更能激发战胜困难的勇气,群策群力,哪怕在困境中挣 扎一时找不到出路,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同伴一定会在迷路困顿中互相扶助,在颠簸中成长。所 以我说:迷失的夜晚,天边璀璨的北斗星,有时不如身旁的同路人。

写好论说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一部分同学不能全面把握材料的主旨,导致审题出 现偏差;还有一部分同学能准确判断材料指向,但觉得材料暗示的主旨流于平庸,于是 竭力从立意上翻新出奇、剑走偏锋,最后也导致了偏离题意。其实,对绝大多数同学而
言,论点多有正误之别,少有高下之分。不要觉得某个论点不够新颖,因为,即使是很
神上的相互取暖,在走出困境的共同目的下,大家可以碰撞主张,也可分工协作, 共觅新路。
• 我们先看一篇学生不太成熟的例文片断:
• 迷失道路者的本能,是寻找和自己一样迷路了的人。有人说,迷路时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是
白费功夫。大家都不认识路,聚在一起互为累赘,愚蠢得很,还不如找到向导有用。 • 当你过分依赖引路人,如果有一天你没有找到他,或是他无法引领你时,你就将困顿于迷途
界的确令人向往,但让一个迷路的人去寻找自我,是不是目标太高远了? • 质疑者了解我们的立意所在是发现自我,质疑者同时消解了我们立意的崇高价值, 这时的辩驳就要特别小心: • 普通人很难在菩提树下悟道、证道,一般的迷路者也不需要扮演大师。但是别忘了,
释迦牟尼最初来到菩提树下也是遭遇了人生的迷途,并非为了证明自己是众生导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