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有:
(1)反应控制
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上。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
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是通过指导语实现的,指导语是心理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
的话,指导语能够控制被试的反应。心理学实验中,规范的指导语应符合内容确定、完全、
简单明确、标准化的要求。(2)选择恰当的 Nhomakorabea变量指标
1 / 6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自变量即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1.自变量的分类 (1)作业变量:作业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 某种刺激,若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则改变了的 环境特性即环境自变量。例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 (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这些 因素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征、态度、内驱力等。其中有的是 实验者可以主动操纵加以改变的,如内驱力;有的是被试本身固有,不能主动操纵,只能进 行测量的,如智力等。 2.对自变量的操纵 实验者在具体实验中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自变量,并对其进行操纵改变,即对其进 行控制,它主要经历以下两个步骤: (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概念 应由测定他的程序来下定义。那么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 叫做操作定义。操作定义明确了自变量的内涵,同时也指出了自变量操纵的方法。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自变量的水平,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或操纵结果)。 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并尽量使自变量全距较大,各水平在全距上分布 平均。函数型实验的自变量水平较多,若预期实验考察的是线性函数关系,可取3~5个水 平;若关于更复杂函数关系的,则至少需要5个水平。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接近于 线性函数,则各水平平均分布即可;若预期自变量和因变量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则各水平间 的间距应按对数单位变化。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2 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2.1 复习笔记
一、实验研究的变量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非连续变量。 实际上,实验中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即因变量。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 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相关变量中实验者 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 (extraneous variable),也称为控制变量(controlled variable)。 (一)变量:实验的基本特征 1.变量是构成实验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中的关键要素,是实验的核心。它 作为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实验必须操纵环境以产生变化。 2.实验中要求系统操纵环境并观察因此导致的行为变化。系统操纵环境要求对环境的 操纵至少要有两个水平。通过比较被试在这两个环境水平下的反应来判断环境的改变是否导 致了行为的变化。 3.实验研究就是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控制、观察和比较等的过程,变量是实验研究最 基本的问题。“改变”“比较”是实验研究最基本的逻辑和基本特征。 (二)自变量
2 / 69
圣才电子书
(三)因变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因变量是指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1.对因变量的测量
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既有客观指标,又有主观指标。
(1)客观指标
客观指标主要有:①反应速度,如简单反应时;②反应速度的差异;③反应的正确性,
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必须满足以下标准:有效性(效度),即指标充分代表当时的现
象或过程的程度;客观性,即此指标是客观存在的,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观察到;数量化,
3 / 6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指标数量化后便于记录、统计及比较。 (3)避免量程限制 主要指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这两种效应是指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而造成反应停
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致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通常的避免措施是:先通过 实验设计避免极端的反应,然后再通过测试少量的先期被试来考察他们对任务操作的反应情 况。若被试的反应接近指标量程的顶端或底端,那么实验任务就需修正。
(四)控制变量 对自变量产生影响的额外变量,由于实验者必须控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又叫控制 变量。 1.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在实验中,主试(实验者)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 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带来一些额外变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 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的现象。 (2)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 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的现象。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 和安慰剂效应。 2.额外变量的控制 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排除法:指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的控制方法。如,双盲法。 (2)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控制方法。 (3)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
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④反应标准,如信号检测理论中的报告标准C;⑤反应的难度,如
斯金纳箱的难度等级。
(2)主观指标
主观指标主要指被试的口语记录。它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
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
2.对因变量的控制
对因变量的控制主要是如何精确客观地记录因变量的变化。用于因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