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02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02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额外变量的控制
匹配法
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被试的属性相等 缺点:难以同时控制多个因素
随机化法
将被试按相等机会原则分组,在理论上可使不同组的被 试除实验条件外,其它无关变量保持相等
统计控制法
实验后控制,实验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例如:协方 差分析)来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为了发现当六个人 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 服。对变量命名。
基线期(哭)
哭的消退
被试内多基线设计
被试间多基线设计
摔 10 打 的 次 5 数
基线期(摔打)
摔打的消退
天数
准实验设计
定义
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是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 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在准实验设计中,只能选择某个特征(自变量)不同的 被试,然后将这些在该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被试行为加 以比较。典型的准实验常用被试变量作为自变量。
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内设计
特点:被试接受每一水平自变量的处理。 例:练习次数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优点:节省被试人数,不同组被试个体差异得到控制 问题: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实施顺序会造成练习效应 和疲劳效应,而影响实验结果 平衡顺序效应的技术: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只有两个水平时 随机化
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单词句,双词句,口误,日记,语速,
音量 其他:肌肉运动,内分泌……
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
被试间设计
特点: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例:不同学习方法对单词记忆效果的影响 60名被试怎么分?——A死记硬背,B单词造句,C实物想象
优点:处理之间不相互影响或污染
【例子】提高非洲裔儿童的阅读成绩的计划:
了解一个帮助非洲裔美国儿童提高阅读分数的计划是否有效 一组非裔儿童和一组白人儿童,在诸如年龄、性别以及最重要的最 初阅读成绩等几个维度上进行匹配, 实施教育计划后再次测查阅读分数。 结果:非洲裔美国儿童在接受阅读计划之后比以往更差,而白人儿 童则有所提高。 解释:非裔儿童的总体阅读分数就要比白人儿童低,匹配时,选择 了非裔儿童中的高分组,和白人儿童的低分组。在第二次测验时, 回归假象的存在使非裔儿童的分数从高分向下回归,而白人儿童从 低分向上回归。
分类
操纵
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自变量的分类
作业变量
作业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如果把实验任务的任何 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 业变量。
环境变量
各种环境特性,如实验室的照明、噪音等。
被试变量
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特性因素。如年 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 状况、疲劳、焦虑、恐惧、奖励、惩罚、饥饿等。
优点
生态效度高
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可信度——实验信度
指的是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推广性——实验效度
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内部效度、外部效度
信度
1. 影响实验信度的因素 (1)观察量。观察量越大就越有理由相信样本统计值接 近总体参数值,也就是样本更能代表其所在的总体。 (2)对结果的统计检验。 2. 实验信度的验证 (1)直接验证: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 际中重复实验。 (2)系统验证:实验者试图变化那些先前与实验结果不 相关的因素,即在实验中引入原来未加控制的变量。 (3)概念验证:进行概念验证时,研究者试图验正一个 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原先的实验有很大的不 同。 例子:吉克和霍利约克(1980,1983)的思维系列实验
地板效应
教一个动作不太协调的朋友打保龄球。每当他打一个全中你就为 他买一杯啤酒。然而,你的朋友将球都扔到沟里去了。不提供奖 赏,预期他的作业水平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再没 有比沟里球更低的水平了,所以你观察不到成绩的任何下降
治疗者试图改善患者的自我形象。每次患者描 述自己积极的一面时,治疗者就以点头、微笑 和额外注意予以奖励。对变量命名。
答案 自变量(被操纵变量): 刹车灯的明度 因变量(被观察变量): 刹车灯亮到尾随车司机踩刹车 踏板之间的时间
控制变量(恒定变量): 刹车灯颜色、刹车板的形状、 刹车所需力气、额外照明度等
因变量
定义
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 的反应。
分类
客观指标、主观指标
控制
反应控制、因变量的指标、量程限制(避免天花板 效应,地板效应)
优点:可以较好的区分自变 量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 因素的效果 比尔哭泣治疗实验(Hart, et al.,1964)
10 哭 的 次 数 5
0
天数
小样本设计
ABA设计治疗痕迹很难消退, 多基线设计 影响处理后基线状态A’
时 间 被试A (或) 行为A 被试B (或) 行为B 被试C (或) 行为C 基线 处 理
问题: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 同,因此很难辨别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被试差异所致 还是由自变量变化所致。
通过匹配或随机化创设等组 区组匹配时,注意避免回归假象
回归假象
回归假象是指在许多测量情形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 和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的分数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 归了;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些,低分组的则高些。
( 2 )被试者手执小棒静候。主试者在每次开 始前 2 秒钟,先发出“预备”口令,主试者再 说“开始”时,被试者才用小棒走动。在发出 “开始”口令的同时,主试者开动秒表。 (3)被试者在走迷津的过程中,凡进入盲巷 一次就算出错一次,主试者记下错误次数。
( 4 )当被试者的小棒进入迷津终点,主试者 立刻说“到了”,同时停秒表,记录走一遍迷 津所用的时间(秒)。再做下一次的准备工作。 ( 5 )学习遍数因被试者而异,均以连续三次 不出错为学会的标准。 ( 6 )若被试者在学习途中感到疲劳,可在某 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
基线
处 理
基线
处 理
在不同时间,对几个同 质的行为(被试)实施 同一自变量处理,如果 这种行为(被试)在自 变量引入之前保持稳定, 并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 变化,即可认定是自变 量导致该行为改变而非 其他因素
小样本设计
ABA设计治疗痕迹很难消退, 影响处理后基线状态A’
哭 10 的 次 数 5
多基线设计
拉丁方设计: 1,2, n, 3,(n-1),4,(n-2),5,(n-3)
小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
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 验时,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 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 水平或处理方式。 ABA设计 要点
实验条件 A 基线期 B 消退期 A 基线期 B 消退期
A:基线状态 B:处理后的状态 A:再回基线状态
变量对被试有无长期影响:被试内变量——被试间变量
下列自变量对被试有无长期影响?
文字、符号、信号
刺激: 声、光、气味、语言、表情、动作、社会事件、人、事情、物体、
环境:时间、温度、噪音、昼夜、观众、熟悉度
被试: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文化程度、个性类型、优势手暂时差异: 指导语、药物、酒精、催眠 各种类型的变量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操作性 vs 选择性
02章 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
实验研究的变量
实验研究的设计 实验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实验研究的仪器
第一节 实验研究的变量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的事物的属性。实 验 条 件
无关变量 自变量 相关变量 额外变量 (控制变量)
变 量
实验结果 (因变量)
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实验目的:研究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走迷津 所用的时间和错误次数的变化。
下列因变量是否在受到影响后,不容易恢复原来状态?
反应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红灯-按键,绿灯-不按;黄灯 -A键,蓝灯-B键; 反应延续时间:有机体反应动作的持续时间——哭泣时间,专注时间, 感觉剥夺实验中的坚持时间 反应量:反应程度和反应频数——唾液流量,满意度,忠诚度,压杆次 数,啄盘次数; 准确性:正确百分数,错误百分数——从众百分比,服从百分比
因变量分类
客 观 指 标
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的差异 反应的正确性 反应标准 反应的难度
因 变 量
主观指标:口语记录
反应控制
目的
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维度 上
在人做为被试的实验中,反应控制往往通过指导语实 现,它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待任务时所说的 话 规范指导语的几大特征
皮格马利翁效应:
典型的额外变量
实验者效应
要求特征
实验中,被试自发的对实验目 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 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 想的方式行进反应。
霍桑实验
安慰剂效应
额外变量的控制
消除法
消除噪音、光线(隔音室,暗室) 缺点:难以推广
恒定法
使无关变量在整个实验研究中保持不变,例如同一地 点,同一仪器,同一主试等 缺点: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 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