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业务学习材料:长垣一中初中部“全程教研·生本课堂”发展纪实走进长垣县第一中学初中部,“蘧孔之交”的巨型塑像便呈现在眼前。
蘧伯玉,春秋时期卫国蒲黾(今长垣)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为孔子少有之忘年挚友。
“蘧孔之交”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在塑像后方的学校报告厅上方,有闪亮的10个红色大字——“培养未来社会领军人物”。
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一切蓝图都围绕着她而设计。
学校每个年级一栋独立的教学楼,都有一个院落。
一年级教学楼前种的是常青的树木,喻意成长;二年级教学楼前种的是开花的树木,喻意美好的青春和为果实蓄力;三年级教学楼前种的是果树,喻意收获。
……不同的学校,因不同的文化积淀,会散发出不同的气质。
这种气质,一方面是通过外在的建筑、校园的布置所传递的,如长垣一中初中部这种独特的校园规划和景观;另一方面,更根本的是通过学生发自内心的笑容、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感而传递的。
记者在长垣一中初中部采访,感受到了学校浓厚的文化气质,感受到了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方面所做出的可贵的实践探索——全程教研: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本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办学理念和课改思路,把握住了学校最核心的发展力——让教师有职业的幸福和尊严,让学生有快乐和有效的学习。
长垣一中初中部创办14年,是县政府投资1.2亿兴建的高标准窗口学校。
据长垣一中副校长、初中部校长蔡瑞昌介绍,在校的200余名教师中,有1/3是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全程教研”便成为学校自觉的一种选择。
何为全程教研何为全程教研?蔡校长说,就是要让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贯穿在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
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学校形成了全程教研的一套校本教研体系——从年度赛课月,到学期备课(每学期开学前集体编制学案),到周教研(以课例研讨会诊教学问题),再到每天雷打不动的“早教研”,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有效保障机制。
各学科教研组还建立了QQ群,谁有好的教学资源,课堂上有收获和失误,都通过QQ群共享,把教研活动继续延伸。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更长远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如投放大量资金购买教育教学专著,集中开放教工阅览室,开展阅读活动。
老师自主购买教师专业发展书籍,凭借读书笔记学校给予全额报销,所购买的书籍阅读后放到图书馆供其他老师借阅分享,读书笔记在教师阅览室展出。
学校还着重抓好“青蓝工程”,把帮扶的主要途径放在教研组内,小组长为直接责任人。
每学期开学,学校都要隆重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对上学期优秀师徒进行表彰,对新学期新的师徒提出新的要求,修订新的奖励办法。
全程教研既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中理念层面的根本问题,通过鼓励教师长期进行专业阅读和写作,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又关注专业发展中技术层面的共性问题,通过师徒结对、年度赛课月、学期备课、周教研等方式专题解决教学难题;同时,更关注常态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早教研,解决当下实际遇到的具体问题。
在全程教研的体系中,早教研和年度赛课制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教研方式。
早教研:起源于餐桌的自发性“集智晨会”早教研,是长垣一中初中部原创性的一种有效教研方式,也是全程教研各环节中最贴近课堂的研究。
通过早教研,教研组内最佳的教学方案得以交汇。
这样的教研方式,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推开的。
这也符合蔡瑞昌校长的一贯主张:对于一个年轻的学校来说,看不准的事情不要着急做,不成熟的做法不要硬去推。
在学校教学楼的命名、教学模式的推广等方面都是如此。
同样,在早教研的推广上,也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选择。
这种教研方式最初起源于教师在餐桌上的自发性研讨。
2010年,学校启动了“双层四环”的课堂教学改革,老师们投入极大的热情,经常在餐桌上交流当天上课的内容,这种景观当时被称为一种餐桌文化。
这样的针对性强的交流往往直接而有效。
学校注意到这种现象,创造性地提出了早教研的概念,并在语、数、外教研组率先实施,而后推广到所有学科。
而今,早教研已成为学校推进课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力保障,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
据学校教务处主任陆学芳介绍,近两年,为把早教研推向一个新台阶,提高早教研的实效性、科学性,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学校让学生代表参与早教研。
记者在采访时观摩了八年级语文组的早教研活动。
7:50-8:20,在学生上早读时,由行政人员在各班巡视,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解放出来,全部到各自的备课组进行早教研。
八年级语文组研讨的是《送东阳马生序》一课的教学设计。
学生代表先总结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然后由当天的主讲教师田珂老师说课;其他老师提出不同意见,补充完善田老师的课堂设计;田珂老师结合大家的智慧做总结;最后,每一个任课教师与学生代表再沟通这节课的具体设计。
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人人参与,积极献言,学生代表所提供的学情汇报和教学建议同样专业、实用。
谈到早教研的作用,刚调入学校不久的语文教师朱彩玲深有感触:“我来学校半年,比以前两三年的成长还要快。
以前每周一次教研活动,现在每天进行早教研。
即使在教学上有些地方考虑不到,也会在集体研讨中把困惑解决掉,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而今,经过几年的实践,早教研已经形成了特色——优秀教师出点子,骨干教师碰点子,年轻教师创点子。
这样的“集智晨会”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年度赛课制:全员赛课、赛随堂课说到赛课,90后英语教师王晓苑还“心有余悸”:“刚来就听老教师说要准备公开课,到时候要全校赛课。
当时的第一感觉是,我不久要上‘断头台’了!但是焦虑过后,还是要准备呀!赛课时,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备好了自己,却没有备好学生!因为赛课时,要给其他班的孩子上课。
准备赛课的过程中,我在‘打击’下艰难地成长。
”多年来,长垣一中初中部每学年都要开展赛课。
其赛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全员赛课,从领导层到新进的青年教师同台赛课;二是赛常态课,不是准备“代表作”,而是提前一天告知赛课时间,赛随堂课。
2013年10月是学校的“赛课月”。
在这个月里,学校对全体教师的课堂进行了一次大检阅,人人过关,个个上阵。
三个年级同时进行,赛课的顺序为: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老教师先讲,新教师后讲。
方法为:头天晚上抽顺序、备课,第二天上课前提前一个小时抽班(不抽自己所教的班),教师与学生简单交流便开始讲课,分数及时公布。
中层领导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上午上课,下午当评委,晚上评课。
最终,在全员赛课之后,评出了33名优质课教师。
这33位教师上学期进行了又一轮赛课,从中产生了10名优胜者,为校级名师的评选和外出做课做准备。
赛课,赛出了干劲,点燃了激情,促进了新教师课堂成型。
2012年至今,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的评选和比赛中屡获大奖:蔡瑞昌校长荣获新乡市十大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陈瑞老师在新乡市中小学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在教体局全县班主任量化排名评比中,初三班主任前18名中,学校占了17名,王慧君老师荣获全县第一名;于想军老师获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王全周老师获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李慧香老师相继被评为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优秀奖、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第二届中原名师……全程教研的有效实施,大大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的发展和课堂教学艺术的提升。
双层四环模式下老师做什么我校“双层四环”模式体现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但如何达到目的,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没有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没有广度和深度;没有教师科学的引导,课改难以打造出好的课堂生态。
也只有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双层四环”教学才会有序、有效地进行。
教师的主导不是主讲。
为便于说明,我把“双层四环”简单概括为预习、交流、展示、反馈四环。
一、预习环节“‘双层四环’教学、优质高效课堂”,这是我们的口号。
当下我们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反馈,课上只保留交流、展示,这无疑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增加学生负担,也不能算高效,所以老师应狠下功夫,让预习回归课堂,并更扎实有效。
“板”,即板书课题,老师首先要写明章节、课题名称、课型,字体要工整,不以课件替代板书。
“展”,即老师出示教学目标、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应是三维目标,但在教学中个别老师只重视知识目标,这在学案、课件甚至做课时都有显现;三维目标体现着新课改的理念,平时应养成好习惯。
学法指导也必不可少,这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抓手。
无论教学目标还是学法指导都应具体明确,要有鲜明的行为动词,有明确任务,有操作步骤,有时间要求,有预期效果,要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预习哪里、怎样预习、预习成效等。
“导”,老师要通过简短刺激、语言激励、调动情商、调整状态,让学生紧张起来,专注于预习。
“观”,即老师在教室内巡查,关注整体预习状态、预习进度、学生表现等。
“用”,预习环节老师要让学生以学案为基,依据学案要求,结合文本勾画圈点出需要读、记的内容,认真自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重点、明确目标。
二、交流环节预习侧重于自学,交流侧重于合作学习,表现为“对学”“群学”的形式,是思想的交流和踫撞,是学习的拓展和升华。
“导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先行思考。
通过预习掌握了哪些,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疑惑,梳理出自身难以解决的疑点、难点,作为下一步学习的重点。
“导议”,先在对学中解决自身疑惑,对学解决不了的交小组讨论。
要让有疑问的同学讲出费解的关键节点,其他同学有针对性地讲解原理、步骤、方法。
不能解决的个性问题教师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在展示环节集中讲解。
“导形”,教师要着力营造交流讨论的氛围。
同桌间讨论要打开书本或学案,用手指,用口说,用脑思,用笔记;组内大讨论要以组长为中心,聚拢在一起,畅所欲言,及时补充。
明了的问题要理出层次,列出条目,形成体系;有争议或都难以解答的问题要设计成问题,让学生提交出来。
交流环节气氛一定要热烈,参与一定要积极,防止一些同学不参与或游离于小组之外。
典型问题及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随时记下,增强展示环节的针对性、有效性以及目标的达成性。
三、展示环节“双层四环”模式解读中指出,要让展示环节成为课堂最精彩的环节,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讲”要“精”,“导”要“适”(适时、适度),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聚焦问题、质疑对抗、激烈争论、思维碰撞上;二是不要拘泥于预设,不能只停留在预设性问题的展示上,而是要注重生成,促使生成。
课堂的互动生成、质疑对抗,才是真正的精彩所在。
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课堂实效上。
在展示过程中,老师既要及时点评、补充,进行学法指导,把握学生讲解、延伸的度,又要认真巡视,关注学情动态,把每个学生的投入度尽收眼底;既要让学生学会发言、倾听、点评、纠错、补充,发现问题,适度诱导,促使生成,又要随时调控课堂,指导学生完善双色笔记,真正达成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