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专业工程特点及其技术、质量标准 (1)1.1工程概况 (1)1.2编制依据 (1)1.3专业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 (1)第二章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9)2.1监理工作范围 (9)2.2监理工作重点 (9)第三章监控量测工作流程 (11)3.1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程序框图 (11)3.2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 (11)3.3监控量测信息化系统工作流程 (12)第四章监控量测监理工作目标、控制要点及手段 (13)4.1监理工作目标 (13)4.2监理控制要点 (13)4.3监控手段 (15)第五章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16)5.1监理工作的方法 (16)5.2监理工作的措施 (16)第六章监控量测原始记录规范管理 (18)第七章旁站具体部位和工序 (19)第一章专业工程特点及其技术、质量标准1.1工程概况张家界经吉首至怀化铁路自张家界地区黔张常铁路张家界西站引出,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永顺县、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由麻阳苗族自治县至沪昆客专怀化南客站,线路全长243.265公里。
本监理合同段为张家界经吉首至怀化铁路(DK20+582.36~IDK56+440,DK56+440~IDK73+002.07,DK79+132~IDK79+373,DK79+516.85~IDK80+788.12),线路长度53.90km。
隧道22座/43.819Km,占管段总长的81.3%。
其中重点工程有:新华山隧道(5931m),邓家坡隧道(5737.3m),边岩隧道(3475m、两次下穿既有焦柳铁路,均为Ⅰ级风险隧道),永顺隧道(12083m,Ⅰ级风险、预测最大涌水量13万方/天、可能诱发大规模突泥突水,全隧穿过断层7条、深埋段中等至强烈岩爆,全隧局部岩溶极发育。
)兰花隧道(4383m、围岩情况与永顺隧道类似),隧道工程为本管段主要工程内容。
1.2编制依据1、与本工程相关的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8—2007)3、《铁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TB10402-2007)4、《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5、《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 9218-2015)6、《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7、《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4-20158、已批准的新建张家界经吉首至怀化铁路工程ZJHJL-3监理站《监理规划》1.3专业工程特点及技术、质量标准1.3.1 专业工程特点本监理合同段的边岩隧道(3475m、两次下穿既有焦柳铁路,均为Ⅰ级风险隧道),永顺隧道(12083m,Ⅰ级风险、预测最大涌水量13万方/天、可能诱发大规模突泥突水,全隧穿过断层7条、深埋段中等至强烈岩爆,全隧局部岩溶极发育),兰花隧道(4383m、围岩情况与永顺隧道类似),本合同段隧道施工地质条件复杂,不良地质存在断裂带、突水突泥、岩溶、高地应力、危岩落石、错落、部分段落可能存在页岩气等,安全风险极高。
如何顺利通过不良地质段是本监理合同段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
1.3.2主要技术指标(1)铁路等级:高速铁路;(2)正线数目:双线;(3)设计行车速度:350km/h;(4)最大坡度:一般地段20‰,困难地段30‰;(5)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7000m,困难地段5500m;(6)牵引种类:电力;(7)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8)列车运行控制方式:自动控制;(9)调度指挥方式:综合调度集中;1.3.3质量标准和监控量测规定按照高速铁路工程验收标准,各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率、合格率达到100%,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本标段隧道均按照《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建设单位相关文件规定进行监控量测,施工单位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一般风险隧道报监理站批准实施,报建设指挥部核备,I、II级风险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由监理站审定后报建设指挥部批准。
1.3.3.1一般规定(1)本段所有隧道均进行监控量测,除必测项目外,根据地形、地貌、临近构筑物、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选测项目提出量测要求。
(2)根据隧道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隧道结构的特性,在施工阶段依据超前地质预报、施工监控量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对设计参数进行修正,监控量测资料是调整支护结构参数、施工方法等设计资料的重要依据。
(3)施工单位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报监理站、建设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应成立现场监控量测小组,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监控量测人员要求稳定,确保工作的连续性。
监控量测小组要负责及时将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给各级管理人员。
(4)管理等级划分及采取措施位移管理等级安全等级变形量(mm)正常(绿色)预警二级(黄色)预警一级(红色)备注围岩级别III <40 40~80 >80不包括高地应力软岩和膨胀岩隧道IV <50 50~100 >100V、VI <75 75~150 >150注:“~”含义为包括上、下限值。
措施对应表安全等级处理措施正常(绿色)正常施工预警二级(黄色)加强监测,可采取网喷混凝土、加设锚杆(管)、径向注浆等措施进行补强。
预警一级(红色)暂停施工,可采取回填反压、临时仰拱、增设横竖向支撑、径向注浆等进行抢险,后续施工时,应加强支护,调整围岩级别和施工。
(5)测点位移速率≥5mm/d时,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现场分析原因并采取处理措施;当速率连续2天大于10mm/d时,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和制定措施并报建设指挥部批准;当速率大于15mm/d 时由建设指挥部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和制定措施。
(6)预警信息发送范围见下表:单位职务黄色预警红色预警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分管副指挥)√安质主管人员√√工程主管人员√√监理站总监、副总监√√监理分站长√√主管工程师√√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工区负责人√√项目总工√√工程部长 √ √ 安质部长 √ √ 主管工程师 √ √ 设计院指挥长 √ 总体√ 隧道专线 √ √ 配合组隧道工程√√1.3.3.2隧道监控量测项目 (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见下表表4.2.2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2)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及其它特殊要求、经参建各方研究决定,选测项目见下表: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序 号 监控量测项目常用量测仪器序号 监控量测项目常用量测仪器 备注1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2 拱顶下沉 水准仪、刚挂尺或全站仪3 净空变化 收敛计、全站仪4 地表沉降 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隧道浅埋段5 拱脚下沉 水准仪或全站仪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隧道浅埋段6 拱脚位移 水准仪或全站仪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隧道深埋段1 隧底隆起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2 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3 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4 围岩压力压力盒5 二次衬砌接触压力压力盒6 钢架受力钢筋计、应力计7 喷混凝土内力混凝土应变计8 锚杆轴力钢筋计9 二次衬砌内力混凝土应变计、钢筋计10 爆破振动振动传感器、记录仪11 围岩弹性波速度弹性波测试仪12 孔隙水压力水压计13 水量三角堰、流量计14 纵向位移多点位移计、全站仪1.3.3.3观测点埋设测点的埋设位置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
观测点的埋设参照下图进行。
锚固砂浆隧道变形观测点设置参考图3.3.4隧道变形观测频次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沉降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周0~1个月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1~3个月1次/2周3.3.5隧道变形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1)隧道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①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②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③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IV~V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④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2)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与评估方法采用路基沉降预测采用的曲线回归法,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①根据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②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③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最终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s(t)/s(t=∞)≥75%式中: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注:沉降和时间以隧道完成后为起始点。
④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并应满足无碴轨道有关设计要求。
第二章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2.1监理工作范围监理范围为ZJHZQ-3、ZJHZQ-4标段内全部22座隧道工程。
2.2监理工作重点2.2.1监控量测是确保施工安全和判断结构是否稳定的最基本方法,实时监测暗挖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层的变形特征,可以为日常施工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确定二次衬砌施工时间。
隧道支护结构及周围岩体的变形、应力状态和其稳定情况密切相关,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体的各种破坏形式产生之前通常有大的位移、变形和受力异常等,监测数据和成果是现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判断工程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依据观测结果来验证施工方案的正确性,调整设计和施工支护参数,必要时采取辅助措施,以达到动态管理的目的。
2.2.2隧道监控量测监理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观测前是否做到“四固定”,即:人员固定;仪器固定;使用固定的基准点;观测条件固定在相同的环境下(2)观测前检测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是否进行检验校正;每次变形观测时,是否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3)检查监控量测人员在施工中是否按设计要求在隧道开挖后立即布设监控量测点,并采集初始数据。
(4)检查、监督量测人员的日常量测、数据处理、反馈等工作。
(5)根据现场施工进展情况及时督促监控量测人员按设计要求调整量测项目和内容。
(6)查看监控量测资料,对错误数据、漏侧(漏传)数据、报警数据进行现场核实、处理,必要时上报指挥部。
(7)监督黄色、红色预警后及时采取措施并在变形稳定后消除预警。
平台预警信息(包括错误数据产生的假性预警)处理时效:黄色预警由监理单位的副总监理工程师在3小时内采取措施消除,红色预警由监理单位的总监理工程师在2小时内采取措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