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福铁路(段)站前七标五分部监控量测实施细则一、工程概况北山隧道位于合福铁路段绩溪县境,起讫里程DK252+000~DK261+464.12。
本隧为双线隧道,全长9464.12m,隧道设单面连续下坡,坡度分别为20‰、12.5‰,坡长分别为7550m、4500m,变坡点里程DK258+200。
隧道进口DK252+000~DK253+699.43段位于右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8000m、7995m;隧道洞身DK255+604.61~D261+220.36段位于右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7000m、6995m;DK261+501.41~隧道出口段位于右偏曲线上,左、右线曲线半径分别为5500m和5495m。
主要围岩为Ⅱ级围岩855m、Ⅲ级4930m、Ⅳ级2735m、Ⅴ级876.12m。
洞身最大埋深约473 m,最小埋深约3 m。
隧址区属于中低山丘陵地貌,为构造剥蚀山地,自然边度为25°- 45°,测区沟谷纵横、植被发育、灌木杂草丛生。
进口段相对较平缓,中部和出口段地形陡峻,多悬崖峭壁,多为乔木及灌木,局部辟为毛竹林及茶园,进出口及中部低洼处有村落分布,房较密集,中部分布零星房屋,低洼处均有小河或小溪。
进口段一般为20°~30°,局部沟谷坡度达45°,出口段地形较陡峭。
二、监控量测目的1、监测围岩变形和压力情况,验证支护衬砌的设计效果,保证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
2、提供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稳定的依据,确定二衬的施作时间。
3、通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掌握地层稳定变化规律,预见事故和险情,作为调整和修正支护参数及施工方法的依据,提供围岩和支护衬砌最终稳定的信息。
三、监控量测作业1、监控量测项目a、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见表一:表一:监控量测必测项目b、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
c、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表面裂缝及发展、渗水、变形观察和记录。
四、管理体系1、建立健全监控量测管理机构,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总工为组长的监控量测管理领导小组。
围绕管理目标开展工作,对监控量测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项目经理部工程部。
办公室负责监控量测管理日常工作,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关于加强监控量测管理的决定和意见,保证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
项目经理部监控量测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王磊副组长:明升亮王兴春成员:严向阳高杰鹏远永全胡青文论强五、监控量测各级人员职责1、项目经理部职责a、负责对本部的监控量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
b、组织相关技术、测量人员对设计提供的监控量测的相关技术要求和措施进行仔细的复核,牵头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c、负责分部围监控量测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确保人员、仪器和设备配备满足要求。
d、组织相关技术、测量人员对设计提供的监控量测的相关技术要求和措施进行仔细的复核,依据工程项目经理部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编制作业指导书。
e、负责对分部围与监控量测实施相互冲突的有关工作进行协调,确保监控量测的顺利实施。
f、成立监控量测小组,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
g、负责监控量测资料的收集与归档。
2、架子队职责a、负责日常监控量测和数据记录整理,对监控量测数据的复核分析同时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并向相关人员进行反馈。
b、负责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定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c、负责监控量测工作的开展、监控量测网的建立和日常维护。
六、工作流程1、监控量测工作流程隧道监控量测工作应科学合理,具体的流程如图一:a b c de1、监控量测技术要求a、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①、确保施工安全以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②、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定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支护方法提供依据;③、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④、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⑤、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b、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应根据设计要求及工程特点编制,容应包括:①、监控量测项目;②、人员组织;③、元器件及设备;④、监控量测断面、测点布置、监控量测频率及监控量测基准;⑤、数据记录格式;⑥、数据处理及预报方法;⑦、信息反馈及对策等。
c、监控量测工作必须随施工工序及时进行,尽快读取初始数据,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的项目和容。
九、监控量测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1、隧道地表沉降观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
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
一般情况下,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的布置如表二所示: 表二地表沉降观测点纵向间距注: 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2、地表沉降点横向间距为2~5m。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围不应小于H0+B,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两侧围应适当加宽。
测点布置如图二所示:图二: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3、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监控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布置按表三的要求布置。
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布置在拱顶轴线附近。
当隧道跨度较大时,应结合施工方法在拱部增设测点。
表三:监控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布设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测点布置4相互验证。
十、监控量测频率1、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分别按表四和表五确定。
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离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图三率。
表四:按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表五: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2、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响围的建(构)筑物的描述应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
必要时,影响围的建(构)筑物的描述频次应加大。
十一、监控量测控制基准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
2、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当位移可参照表六。
表六:跨度7m<B≤12m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注:①、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取表中较大值。
表列数值可以在施工过实践资料积累做适当的修改。
②、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的比值,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③、初期支护拱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1~1.2后使用。
3、位移监控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七要求确定。
表七:位移控制基准注:B指的是隧道开挖宽度;U0指极限位移值。
4、根据位移控制标准,可按表八分为三个管理等级。
表八位移管理等级5、采用分步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每分部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应考虑各分部的相互影响。
6、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别。
7、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①、隧道周边变形速率明显下降并趋于缓和。
②、水平收敛(拱脚附近7d平均值平均值)小于0.2mm/d,拱部下沉速度小于0.15mm/d。
③、施作隧道二次衬砌前的累计位移值达已达到极限位移值的80%以上。
注意:在高地应力软弱围岩、膨胀岩等可能产生大变形,且变形长期不能趋于稳定的不良地质隧道,二次衬砌可提前施作,衬砌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十二、监控量测系统及元器件的技术要求监控量测系统的测试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地表沉降、纵向位移、隧底隆起测试精度为0.5~1mm,围岩部位移测试精度为0.1mm,爆破振动速度测试精度为1mm/s。
十三、监控量测方法1、现场监控量测应根据已批准的监控量测实施细则进行测点埋设、日常量测和数据处理,及时反馈信息,并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和施工异常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计划。
2、隧道洞、外观察①、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外观察。
洞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②、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查资料进行对比。
③、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
3 变形监控量测①、变形监控量测可采用接触量测和非接触量测方法。
②、隧道净空变化量测可采用收敛计或全站仪进行。
测点应埋设在表三规定的测线两端。
采用收敛计量测时,测点采用焊接或钻孔预埋;采用全站仪量测时,测点应采用膜片式回复反射器作为测点靶标,靶标粘附在预埋件上。
量测方法包括自由设站和固定设站两种。
③、拱顶下沉量测可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挂尺或全站仪进行。
在隧道拱顶轴线附近通过焊接或钻孔预埋测点。
测点应与隧道外监控量测基准点进行联测。
采用全站仪测量时方法同第十六条第3点第②款。
④、地表沉降监测可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进行,基准点设置在地表沉降影响围之外。
测点采用地表钻孔埋设,测点四周采用水泥砂浆固定。
当采用常规水准测量手段出现困难时,可采用全站仪量测。
十四、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1、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应包括数据校核、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
2、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如有异常应及时补测。
3、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观测数据计算、填表制图、误差处理等。
4、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容:①、根据量测值绘制矢态曲线;②、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③、对支护及围岩状态、工法、工序进评价;④、及时反馈评价结论,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建议。
十五、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1、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应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对该处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与建议。
2、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控量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
①、实时分析: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应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②、阶段分析: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提交阶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续施工。
3、工程安全评价应根据表八分三级进行,并采取表九相应的工程对策。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见图七。
监控量测所有资料和分析判断结论须随施工日志放置在隧道口备查。
当隧道监控量测位移管理达到Ⅲ级时,由现场监控量测组长将量测原始资料和分析结果通报现场技术主管和现场监理工程师正常施工。
当监控量测位移管理达到Ⅱ级时,由现场监控量测组长将量测原始资料和分析结果报现场技术主管和现场监理工程师,同时于2小时上报局指挥部总工程师、现场指挥部,施工单位总工程师组织研究提出具体意见,指挥部8小时组织参建各方对涉及施工措施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