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篇一:摄影摄像学习心得 摄 影 摄 像 心 得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二班乔宝瑞 201124910208 参加摄影摄像培训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最初只是希望学点摄像技巧,可 以在闲暇时拍点美图自娱自乐一下。

如今,上了七天的课对摄影摄像的认识已不 同往日了,一个星期以来都在赶落下的工作,总没时间把心得体会写下来,在我 心里积压许久,现在终于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了。

首先,这次学习是把有相同兴趣 爱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

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进步,这种可比较学习成果 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促进,一个激励。

审美是个宽广的主题,不一样的眼睛发 现不一样的美,每个人可能从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方向中吸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 东西。

感谢来自湖北省摄影协会、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总公司宣传 部、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单位的资深摄影记者为我开启了摄影摄像学习的大门。

我基础较差,认知有限,主要谈一下学习新闻摄影摄像和重大工程摄影的 心得。

新闻照片是摄影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独特兵种,真实、形象的记录历史是新闻照片的最大功能。

新闻照片的作者被称为摄影记者,也被称为记录历史的 人。

如今在各种传播媒体中,新闻照片举足轻重,它真实、生动的记录历史瞬间, 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

这种稍纵即逝的片段决定了新闻摄影以瞬间见长,以细 节取胜,它的画面可能不美,但却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它表现的价值不仅仅是已 展现出的画面因素,更是照片背后折射出的新闻信息。

从对摄像知识的不熟悉 到 爱上了摄像活动,这是我经过摄像实验课后最大的体会。

在摄像活动之前, 老师曾把摄像机拿到教室让我们观摩,接触,但由于人数过多,那时并不能满足 每位同学都可以实际地操作一下,其中也包括我。

对一个从未碰过摄像机的人, 像我,非常了解自己的摄像水平,所以在实验课之前,我很详细地看了教材中有 关的摄像技术讲解,希望到时能在实践中快速地学习与掌握。

以前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使我看不到新闻摄影和自己有什么联系,其实 身边是有很多值得记录、 值得宣传的东西的。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 条件多么艰苦, 不管是围岩渗水还是高原冻土,统统难不住我们,只要在我们手中天堑就能变成 通途。

所以要勇于、勤于、善于拿起相机拍摄瞬间,宣传我们的工人,宣传我们 的生活,宣传我们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的企业。

这样就不得不说到重点工程的拍摄了,摄影老师强调了几点,我觉得很有 道理。

首先,和所有的摄影一样,对象要以人为主,要反映人的精神和状态,这 样画面才有灵气,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然后要将工程置身与大环境中去思考, 去除施工工地的局限性。

需要强调的是,要充分利用现场因素拍出现场感。

画面 有规则的地方,要找出破规则点;无规则的地方,要寻找有规则点。

在画面的构 成上要下功夫,在画面的背后要挖掘新闻价值。

为了拍摄工程照片,我们来到了武广咸宁工地实习。

我的摄影基础薄弱在 这个时候就显现出来了,除了光圈、镜头设置不妥以外,画 面的选取犯了“大而全”的毛病,不突出主题,没有重点。

这里我选了两张 进入前三甲的图片来和大家分享。

这是锦衣兄拍摄的“双管齐下”。

场面感很好, 且画面干净。

混凝土泵的两臂是画面的主要构成部分,一高一矮,相互呼应,双 臂的曲线是整张照片的亮点,加之有工作人员点缀其中,更显生动。

如果色调再 明亮一点就更好了。

由于准备工夫比较充足,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很快就熟悉 了摄像的一些简单技术,并且逐渐地得到提升,也正因为如此,我渐渐地对摄像 活动产生了兴趣。

在拍摄过程中,我通过摄像机机位的移动、镜头的焦距变换、 取景的范围与声音的采取等一些比较简单的摄影技术按时完成了我的作品。

我在 运动画面拍摄所用到的镜头运动技巧有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和移镜头,并且 运用得也比较规范。

经过摄像活动,我有些感触,在生活中有许多微妙的细节,我们要抓住时 机,尽量去捕获。

在拍摄的同时,尽量增加对其他作品的观摩学习,有的时候就 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会拍出好的作品来只是早晚的事 情。

希望我以后也能拍出好的作品来 篇二:纪录片拍摄心得体会 纪录片拍摄心得体会 2013050236 13 新闻 2 班宋新越 经过一段时间的拍摄,我们的纪录片终于 完成了。

看着成品出来有一种莫大的欣喜,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

我参与拍摄的 纪录片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理解的纪录片的拍摄。

在最开始确定好分组后,我们开始商量确定主题,大家各抒己见。

主题的 确定经过一番波折,由于大家商讨出的第一个主题不合适,于是我们又重新确定 主题。

这过程中大家一起出力,也在网上查找了相似的事例,同时也请教了我们 的指导老师, 最后确定了主题。

主题确定了之后, 我们几个女生开始写拍摄脚本。

脚本编写经过了几次的修改,存在着各种不足,如内容太繁琐,场景太大,效果 拍摄不出来,甚至编写的时候还出现了脱了主题。

但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完成脚本。

虽然开头就让我觉得困难重重,但是团队的力量很 强大,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意见不合,但最后都能融洽解决。

脚本完成后,我们 按照分镜头脚本编写并打印出来,这样便于中期的拍摄以及为了后期的剪辑更加 有条理。

编写的时候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这样不管是拍摄还是最 终的剪辑都更加省时省力。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

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

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惑的“盲点”。

我在 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 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

这是 考验人的时刻。

环境变化、 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

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 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 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 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 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

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

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 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 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 样适应险恶环境, 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 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 一样呼吸, 一样喜怒哀乐。

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 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 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

忠实地录下 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多节目的同期声要么 拒绝录入“噪音”,要么根据主观需要随意开启、 关闭同期声,要么配以后期模拟音响。

在拍摄纪录片中,真实还原同期声最 好的办法,就是外接一路话筒收音,成为混合音响。

这次作业的要求是 15 到 20 分钟,而我们拍了大量的素材,对于第一次创 作纪录片的我们来说,的确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了。

从大量的素材中我们最后剪 出了半个小时的视频。

把他们送给采访的那几个同学作为纪念。

青春的影像记录, 在多少年后,是多么的珍贵,虽然没人记录我,但是我却记录下了别人的一段时 光。

这样的经历充满了新奇也充满了伤感,因为,时间的流逝,在机器的运作中, 仿佛眨眼之间。

孤独的眼睛,看见了不一样的世界。

我付出了我所有的精力, 在光与烟的流动之间,在喧嚣与寂静之间,我追求着最真实的青春。

篇三:记者采访心得体会 3 篇 记者采访心得体会 3 篇记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行业。

主要从事新闻纪录,新闻报道等。

下面是 记者采访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记者采访心得体会 刚刚参加了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会议的电视拍摄采访报道,较为辛 苦。

辛苦之余,觉着有必要把自己从业几年来的重大会议电视拍摄采访报道的经 验心得总结于此,以便自己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是和广大同行及博友交流切 磋的一个平台。

重大会议新闻开始之前, 电视记者和其他媒体记者一样, 需要提前到达会场。

时间相对讲越早越好,以便做好现场的熟悉工作,机位的选择、最佳拍摄角度的 选择,熟悉会场光线、搭设脚架及其他情况等。

应该收集好会议相关文件,了解 会议议程,做到会议各个环节及时间掌握上心中有数,在拍摄时也就能从容不迫 了。

如果会议主办方事先没有安排摄像机位的空位,在有必要前提下提前到会 场,可以及时跟会议筹备方沟通协调,调整座次,留出摄像区域。

如若不行,则 必须退而求其次,另外选择机位区域了。

拍摄前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调整摄像机白平衡。

很多记者(包括很多老记者)往 往没有选择最佳的调整白平衡的位置,一般在会场的任意一个位置完成校白。

这 样做其实是不恰当的,应该到会场主光源的中心区域进行校白工作。

只有这样才 能正确充分还原会场色彩,避免偏色等情况的出现。

拍摄之前还应该检查摄像机的声音拾取的按钮选择。

如果没有插话筒采访 线,也就是直接用摄像机外接话筒拾取声音,最好事先预录一段听声音正常否, 不正常则须立即调整摄像机声音拾取按钮(一般的摄像机声音拾取按钮处于调整范围的中间处,差不多是摄像机出厂的设置标准),或沟通主办方调整会场讲话 声音等设备。

拍摄之前还应仔细检查录像带、磁卡(如 P2 卡)等记录设备是否正确安装, 是否有足够录制空间(很多记者同行往往在拍摄中间出现录像带或磁卡已满等情 况),且应备足录像带或磁卡,因为现场有许多事先不能预料的情况发生。

如果 拍摄中记录设备已满,基本不可能返回单位取,如果在乡镇或者出差的情况下, 更是难以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了,陷入无比尴尬的局面。

在拍摄时应该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应从全景、大景、中景、近景、特写这 样一个顺序进行。

会议新闻一般拍摄顺序为:会场全景——领导席——主要领导 近景——其他领导近景——主席台下方参会人员全景、近景(如人物拍摄左一排、 右一排)。

领导拍摄其实很有讲究和学问。

主要领导景别相对较小一些,在画面 中要突出一些。

其他领导在画面中则稍微小一些。

据同事讲,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播常常会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临时加入一些刚刚收到的消息,这种新闻对电视摄像 记者的要求就很高。

因为要运用到"无剪辑拍摄"模式,后期基本不用剪辑,直接 可以供导播播出。

这种拍摄对镜头、领导拍摄的先后顺序,镜头时长等有着相当 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