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婚姻家庭史

中国婚姻家庭史


继承制度
继承包括宗桃继承与财产继承 对宗统的继承 宗桃继承采取单人继承的方式,一家之中, 只能由一人继承宗桃。唐代继续实行嫡长子 继承宗桃制度。 在财产继承方面,唐代仍实行诸子均分制。 开元七年定令:“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 弟均分”。 P18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两宋时期
婚姻家庭制度
宋代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到婚姻家庭关系中,表现为妇女和 子女的地位有所上升。择要介绍如下: 1 .妇女的婚姻权利有所扩大。宋代法律承袭了“七出三不去”、“义 绝”、“和离”等离婚原则。同时在立法和实际生活中发展出许多新的 离婚方式。如南宋法律规定:已成婚而丈夫移乡或编管,其妻愿离者, 听;妻子被同居亲强奸,虽未成,而妻愿离者,听,在现实生活中,有 因丈夫貌丑而要求离异者,有不堪打骂与夫决绝者,有因丈夫病狂请求 离婚者.有因丈夫与人私通而求去者等。这些情况冲击了传统礼俗,改 变了妇女在离婚问题上的被动地位。 妇女再嫁权在宋代有了法律保障。如宋真宗曾下诏:“不逞之民娶妻给 取其财而亡,妻不能自给者,自今即许改适”南宋有“夫出外三年不归, 亦听改嫁”、“客户身故,其妻改嫁者.亦听自便”的规定二宋朝宗室 女再嫁也经历了由严到宽的过程,至哲宗时.“宗女夫亡服阙归宫改嫁 者,听”从皇帝到平民,人们对寡妇再嫁都逐渐表现出积极支持的态度, 甚至在传统的女嫁男之外,出现了寡妇在夫家招后夫的婚姻形式,即招 “接脚夫”。理学对妇女改嫁问题的影响直到南宋末才在社会上层开始 显现,其对妇女婚姻的观念统治更是元以后的事情。P219
家庭制度的核心是对家长权的维护。法律从教令 权、、财产处分权、主婚权等方面,保护家长在家 庭中的特权地位。唐律规定,子孙必须遵从祖父母、 父母的教令,否则构成“违犯教令”罪;祖父母、 父母在,子孙不得别立户籍,不得分异财产,违者 构成“别籍异财”罪;子孙缔结婚姻关系,由祖父 母、父母主婚,子孙不得自专;家庭财产由家长支 配。其他成员未经许可,不得占有、使用家庭财产, 否则构成犯罪。家长在家庭中享有较多权力同时, 法律规定,在某些法律关系中,由家长独自承担家 庭同国家应尽的义务。家庭成员共同犯罪,一般不 依普通的共同犯罪处罚主、从犯的原则,而由家长 独立承担刑事责任。 P189
经过长期的人类生育史,人们发现.相互具 有血缘关系的男女若缔结婚姻关系,其产生 的后代在体力和智力上多出现残缺。因 此.西周时期已明确禁止有血缘关系者缔结 婚姻。同姓不婚原则的实施,还有社会、政 治目的。异姓男女通过婚姻关系,联结两姓 宗族,进而扩大对外联络,壮大宗族力量。 P31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离婚方式,分为强制离婚与协议离婚两种
婚姻违反法律规定,即当事人在身份上属于法律所禁止为婚的范 围,构成“违律为婚”。违律为婚者,所缔结的婚姻关系属于无 效婚姻,不受法律保护。并须强制离异。主婚者还将受到刑事处 罚。另外一种清况,所缔结的婚姻关系本身合法有效,但由于夫 妻一方对于对方的亲属实施侵害行为,或者夫妻双方亲属之间发 生侵害行为,符合法定“义绝”条件者,即必须离异。唐开元二 十五年《户令》具体规定了“义绝”的条件:“诸殴妻之祖父母、 父母,及杀妻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若夫妻祖父母、 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姊妹自相杀,及妻殴譬夫之祖 父母、父母,杀伤夫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与夫 之缌麻以上亲若妻母奸,及欲害夫者,虽会赦,皆为义绝”。婚 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上述清况之一者.即构成“义绝”唐律规 定:“夫妻义合,义绝则离”,必须离异,违者处徒刑一年。 P188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服制定罪与留养制度
服制定罪 依服制定罪是晋律首创.目的在有些犯罪, 如“峻礼教之防”它是指亲属间的犯罪,据 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尊长杀 伤卑幼,关系愈近则定罪愈轻,反之加重; 但有些犯罪,如卑幼盗窃尊长财物,则恰恰 相反。这是自汉以来礼法合流的又一体现。 以后历代律典均相沿用,明代更将丧服图列 于律首。P115
“七出”
妻有“七出”之一者,丈夫有权解除婚姻关 系唐《 户令》 规定:“诸弃妻须有七出之 状: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 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 P188
“三不去”
即使妻的行为已符合“七出”的条件,但若 同时存在“三不去”之一者,夫仍不得休弃 妻。《户令》 规定“三不去”为:“一经 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 归” P189
留养,亦称“存留养亲”,指犯人直系尊亲 属年老应侍而家无成丁,犯死罪非十恶者, 允许上请,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将 人犯留下以照料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 行。《北魏律·名列》规定:“诸犯死罪, 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 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 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 这是中国 古代法律家族化、伦常化的具体体现,这一 内容亦为后代法律承袭。 P115
继承制度
西周继承制度,在财产继承与身份继承方面分别实 行不同原则。在财产继承方面一般实行诸子均分制。 在身份及祭祀继承方面,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即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贵族的身份特权,只有 其嫡长子享有法定继承权。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 其祭祀祖宗的主祭权,也确定只有嫡长子方能继承。 财产继承方面的诸子均分制,表现了私有制下血缘 家庭兼有生产、生活单位的特点。而身份、主祭权 方面的嫡长子继承原则,则既顾及身份、主祭权的 不可分性,更避免因争夺身份、主祭权而导致诸子 相互残杀的局面,因而起到“定分止争”的作用。
两汉时期
“亲亲得相首匿”
所谓“亲亲得相首匿”,是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有血缘或姻亲 关系的亲属之间,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 于此类容隐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制度。“亲亲得 相首匿”制度是中国占代法律因血缘关系而影响定罪与量刑的 最突出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法伦理特色的典型表现。亲属之 间犯罪后相互包庇.是儒家的基本伦理要求之一。孔子曾说: “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秦代深受法家法治主 义及国家至上原则的影响,因而鼓励告奸。西汉中期以后.儒 家思想开始冲破原有的樊篱而影响整个社会,亲属相互为隐的 观念随之为当时社会所接受,正式成为一种法律观念。汉宣帝 时正式下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优蒙 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 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 大父母匿孙,罪殊死.许上请廷尉以闻。 P87
中国婚姻家庭史
西周时期
婚姻制度
P31 在西周典型的宗法政治体制下,婚姻、家庭、 继承制度具有明显的宗法特征。 西周宗法性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为秦汉以 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效仿、采纳



根据宗法制度.婚姻的目的在于延续宗法血 脉,“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 世” 宗法制度注重亲疏,嫡、庶的区别。为明确 嫡庶,西周实行一夫一妻制。据《礼记》记 载,西周时期,“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 妇,有(女宾),有妻,有妾”;“公侯有 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但所以妻妾 中有明确的嫡庶区别。明媒正娶的嫡妻只有 一个。不得以妻为妾,也不能以妾为妻。 P31
高祖
己身
族兄弟
亲属犯罪.相互容隐.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如果向官府告发容隐范围之内的亲属犯罪, 告发者的行为构成犯罪,而原犯罪的被告, 反而因亲属的告发而免予处罚。唐律规定: 告祖父母、父母者.构成属于“十恶’‘之 一的“不孝”罪,不论所告是否属实。告发 之子孙均处以死刑;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 夫、夫之祖父母等亲属,亦不论听告是否属 实,处徒二年刑 。 P164
婚姻关系中的夫妻双方各具不同的法律地位“夫者, 妻之天也”。“妻之言齐,与夫齐体,义同于幼”、 夫的地位优于妻。妻从于夫,不仅是道义上的要求, 也是夫妻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夫妻之间若发生相互 骂譬、殴打、致伤、杀害等人身侵害时,法律对于夫 的处罚总是实行减免原则,而对于妻的处罚则相反, 实行加重处罚的原则。唐代实行一夫一妻制,已有妻 者再娶妻,属于犯罪行为,要受到刑事处罚。但夫在 有妻的情况下,可以另外娶妾,妻与妾的身份上有着 明显的差别。若以妻为妾,则构成犯罪。同样,婢属 贱民身份,良人不得娶其为妻,违者亦构成犯罪。 P187
对于亲属容隐制及禁止亲属相告制唐律也规 定了一定的例外。谋反、谋大逆、谋叛等三 谋大罪,严重危害皇权及国家安全,因而, 即便在容隐范围之内,也不得相互隐瞒罪行; 同样,对于犯三谋大罪者,亲属向官府告发, 既不构成不孝罪,也不受到法律的惩罚。
P164
在婚姻年龄方面,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定。贞观元年, 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为法定婚龄。开元二十 二年时,将婚龄降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即可嫁 娶。 由于当事人之间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因而法律禁 止其相互间结成婚姻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既有 自然血缘因素,也有社会政治原因。属干自然血缘 因素的关系,包括:同姓同宗;虽非同姓,但有血 缘关系的尊卑之间,均属禁止为婚之列。属于社会 政治原因者包括:不得与逃亡妇女为婚,监临官不 得与所监临内的妇女为婚,良贱之间不得为婚等。 P187
“和离”
妻无权解除婚姻关系。如果妻擅自离夫而出 走,即构成犯罪。《唐律·户婚》 规定: “妻妾擅去者.徒二年”。 唐代称协议离婚为“和离”即两和相离。唐 律解释“和离”为“夫妻不相安谐,谓彼此 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二法律允许夫妻双方 因’‘情不相得”而双方自愿解除婚姻关系。 P189
家庭制度
自此以后,亲属相容隐即成为正式法律规范,在中国古代沿袭 存在了两千余年。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制度确立的基本标志的汉律,其 特点在于开始把儒家听倡导的礼义规范纳入法律法令之中,把 儒家的经典条文化和法律化,把维护以“亲亲”、“尊尊”为 核心的社会政治等级秩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客观上,传 统法律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制度如“亲亲相隐”、“上请” 等都已经初步形成,“十恶”、“八议”制度也已开始萌芽, 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逐步确立了儒家思想在立法和司法中的地 位,对中国传统法律特别是刑事立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 远的影响。 P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