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土资源知识竞赛试题

国土资源知识竞赛试题

国土资源知识竞赛试题1、2003年11月4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394号国务院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该条例从2004年3月1日起施行。

2、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1)气象灾害;2)海洋灾害;3)洪水灾害;4)地质灾害;5)地震灾害;6)农作物灾害;7)森林灾害。

4、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5、地质灾害危险区:指已经出现地质灾害迹象,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区域或者地段。

6、次生灾害:指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的灾害,如水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性物质泄漏等。

7、《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

8、崩塌:包括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9、崩塌的类型:按崩塌体物质组成分为两大类:一是产生在土体中的,称为土崩;二是产生在岩体中的,称为岩崩。

10、滑坡: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

11、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12、当你遇到山体滑坡正在发生并处在滑坡体上时,应该怎么办?答: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

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

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险的。

遇高速滑坡而无法跑离时,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13、崩塌、滑坡应采取哪些紧急措施?答:1)将人员和重要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2)在滑坡、崩塌体上方挖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3)事先制定好撤离路线和计划。

14、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而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它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15、泥石流形成必须同时具备的3个条件:1)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便于集水、集物;2)丰富的松散物质;3)大暴雨或充足的水源。

16、如何躲避泥石流?答: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17、地面塌陷: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18、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19、地面沉降:指地面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缓慢下沉的一种地质现象。

20、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原则: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21、我省的汛期:4月1日至10月31日。

22、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分哪几级?答: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分为5个等级:Ⅰ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小;Ⅱ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Ⅲ级(注意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Ⅳ级(预警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Ⅴ级(预报级),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

2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直接速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家国土资源部;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当地出现中、小型地质灾害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速报县级人民政府和市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可直接速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24、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列入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25、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和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26、国家实行地质灾害调查制度。

地质灾害调查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建设、水利、铁路、交通等部门组织开展。

27、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中的防护重点: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

28、国家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对地质灾害险情动态监测。

29、因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由建设单位负责进行地质灾害监测。

30、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乡、村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对地质灾害险情应当做哪些工作?答:1)巡回检查;2)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31、国家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

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

3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布。

33、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做哪些工作,以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答:1)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2)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3)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

34、地质灾害险情已经清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

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35、某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该项目不得批准实施。

36、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要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7、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38、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39、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原则: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

40、我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定的主要依据?答:1)坡度大于15°的土质斜坡及坡脚,或地质结构面与斜坡同向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的岩质斜坡及坡脚;2)覆盖型岩溶地区;3)易发生泥石流山区的山沟及其沟口;4)已开发利用的矿区;5)水库库区。

4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目标是要村(居)委会做到“四应有”、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四应知”、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掌握“四应会”的基本要求。

答:1)村(居)委会做到“四应有”: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监测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应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监测工具、通讯工具。

2)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四应知”:应知辖区隐患点(区)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3)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四应会”: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42、为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发区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水平,增强应急能力,2010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推进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

答:“五到位”:1)对辖区内居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到位;2)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群策群防员联系到位;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4)对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5)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预案和人员到位。

43、目前我国在册基本农田面积近16亿亩。

44、土地整理按内容分类: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

45、土地整理按对象分类: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

46、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4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48、土地整理的概念: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49、土地复垦的概念: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占压、污染等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50、土地开发的概念:土地开发是指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裸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

51、耕地开发、复垦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主要用于耕地开发的资金有什么?答:1)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地方留存部分;2)耕地开垦费,菜地、精养鱼塘开发基金,土地闲置费,土地复垦费;3)耕地占用税应当用于耕地开发的部分。

5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耕地。

5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

54、基本农田保护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

55、哪些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答:1)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2)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3)蔬菜生产基地;4)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56、《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第十一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要求是什么?答:必须保证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禁止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或者“设施农业”等任何名义,占用基本农田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

57、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特定程序划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5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查和土地利用项目规划审查。

59、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查:是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建设项目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等方面进行初步审查,并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的行为。

60、规划局部调整:凡不涉及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变化,仅规划地块发生变动移位的,为规划的局部调整。

6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于1986年10月1日起施行。

62、矿产资源法总共7章53条。

63、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64、矿产资源法与土地管理法有何不同点?答: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65、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必须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