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启示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启示

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及启示
摘要:本文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角度进行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对中美两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之处,借鉴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中美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科学技术、经济实力都在世界上占据了首要位置,这与其拥有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说,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似乎是成功的。

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成功反映了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科学、合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研究美国是依靠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课程培养教师的,从而可以为改革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一、中美教师教育课程比较
(一)培养目标
首先,从培养目标上来看,无论是我国还是美国,教师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合格的教师。

至于什么是合格的教师,两国受各自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又有各自的标准。

传统文化中,我国对教师的要求可
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具体来说就是合格的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能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1]这个观点对我国教师教育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从我国目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我们可以看到,合格的教师主要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育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

而这些正好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要求。

与我国的培养目标相比较,美国教师教育对未来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更为重视,要求教师像医生看病那样对学生的“病情”(学习困难)进行分析、诊断出现学习困难的原因、为学生开“处方”(给予指导和帮助),成为教学的“临床专家”。

从这点可以看出,美国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趋于专业化,将教师看成是一种专业而非职业。

近些年里我国也开始对教师专业化关注,不过还没有在培养目标中得到具体体现。

(二)课程设置
1.通识类课程设置
我国师范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例一般在30%到40%之间,必修课为主要形式,其类别可以说是全国统一,主要为政治、英语、计算机这三大块。

其中英语、计算机都有考级要求,这使很多未来的教师在这些课程上花费了不少精力。

为了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向学生提供大量可跨专业选课的全校性选修课。

[2]不过目前我国通识课程的选修课相对比
重不大,一般只是必修课的四分之一。

而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绝大多数为选修课程,这也现了美国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将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的特点。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一般会分成几大领域,学生要求在每个领域中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但每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学分要求。

美国有的高校则要求学生选择一定的核心课程,这既考虑到了学科的广泛性,同时又考虑到了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习兴趣的差异性,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综合性知识。

美国通识教育选修课课时很少,有些课只有三小时的学习时间,但这些课程要求很高,很多课程都需要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才能达到要求。

2.学科专业类课程
在我国教师教育的三类课程中,学科专业课程一般占的份额最大,有时几乎接近三分之二。

在学科专业课中又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

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科基础课25学分,专业必修课49学分,专业选修课18学分,一共占总学分的56%左右。

美国教师教育课程中,有很多课程是学科专业类课程与通识类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综合形成的,有时甚至不独立设置学科专业课程,而将其并入综合类课程。

在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中,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学科专业课程是与本科阶段综合性通识课程一起学习的,教育类课
程则是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学习。

3.教育类课程
总体来说我国教育类课程所占的份额是三类课程中最少的。

首都师范大学的数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加上教育实习约占总学分的15%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若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须在教育类课程中修满11个学分,并完成8个学分的教育实习,共占总学分的11% 左右。

[3]与中国相比,美国的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要大很多。

如佐治亚大学的早期儿童教育专业,若把实习计算在内,教育类课程比例高达
55.8%。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很多教育类课程是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课程。

美国的不少高校通过延长学习年限来加强教师教育课程。

大学四年学习文理科专业,之后再学习一年或两年的教育类课程,获教育硕士学位,课程设置较灵活,学生在入学后选择性较强,如哈佛大学,学生若想今后从事教学工作,一般都得进入教育研究所修读一至两年的教育类研究生课程,参加教育实习。

二、对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启示
(一)完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教师教育目标,把德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与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

虽然培养目标中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国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还受到重“学术性”思想的影响,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应该掌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但对学科知识的过于重视就在某种程度上就消弱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使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不能很好的发展。

认为教师职业就是传授知识的技能,“教书匠”这一教师的称号就形象的
將教师的工作限定为传授书本知识。

教师职业群体中很多人也认为自身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多教师往往把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①众多因素导致了我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侧重教师“学术性” 的发展,因此体现在课程设置中学科专业课程在所有科目中所占比例最大。

如果按照上面的目标来培养教师的话,教师的素质肯定不能提高,教育质量也不能得到改善,所培养的教师就不能适应当今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因此我国在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应该结合当前实际,培养目标设置要具体化,应该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注重“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以达到培养专业化的合格教师的目的。

近几年我国尽管也在实行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我们应该更快更好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