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课程比较(一)—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3AJ001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许云昭(副省长,湖南省人民政府)主要成员:石鸥,周德义,刘丽群,王昌善,段发明,吴小鸥,张倩,方成智,雷冬玉等一、课题的立论根据(一)课题的提出三、四百年前,美国的大部分土地还是草莽未辟的处女地;两百多年前,这里还没有取得自由发展的权利,然而仅仅一百多年来(独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却极为迅速并一跃而居世界首位。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取得令人惊异的成果?美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科技一直处于领先、社会进步明显、文明程度高、综合国力非常强大,难道是偶然的现象吗?如果没有大规模高质量的人才基础与知识支撑,这种发展可能吗?而人才基础与知识支撑显然是教育的作用。
美国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有它独特的长处,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的前期研究《差距与超越——中美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作者:许云昭等)对此已有系统分析,现在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美国的教育能较好地促进着经济发展和科技飞跃?美国的教育是通过什么中介达到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学校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运作机制是怎样的?初步研究表明,这需要我们到美国学校的课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因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课程,这是立国根基,所以课程一直是各国教育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课程在教育改革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历次重大社会事件都导致美国的教育改革,而历次教育改革都把课程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如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上天给美国朝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于是从50年代末开始展开了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推动了全球的课程改革运动;70年代中后期的“恢复基础运动”、80年代“高质量教育”改革、以及近年来颁布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以及《美国2061计划》等,课程无不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继而成为其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课程始终都是国家竞争的基础,始终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等问题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究竟如何改、在哪些方面改、以什么方式改、改到什么程度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而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国情,而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他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由此,美国的基础教育就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本课题力图在对美国宏观教育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美国学校的课程体系作全面的研究,以探寻美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最后达到在借鉴中超越差距的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显然,要使我们上述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必须站在比较的角度上加强对美国课程的研究,研究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它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研究它的成效和得失原因等,惟其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借鉴,更有可能超越。
但翻遍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献,我们却遗憾地发现,国内这方面的系统研究非常贫乏:一是缺乏系统研究。
目前国内对中美教育的比较研究,较大程度上局限于从教育财政、教育经费、教育管理等方面来展开的,对中美课程的比较研究鲜有涉猎。
如果说有,也只是一些零散的、局部的、介绍性的研究。
这些研究或者从某门学科入手如数学、语文课程的研究,既比较不够,也缺乏系统性,仅仅从这些零星的研究中我们是无法把握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全貌和整体,因而也就无法很好地借鉴和吸收。
为此本课题力图从课程决策、课程管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着手,以此来展现美国课程的全貌。
二是缺乏深入研究。
在一般意义上,国内有关外国教育状况的介绍是相当多的,尤以美国为最。
但我国在研究美国课程时,侧重于介绍课程的现象和课程改革的现状,而对现象后面的本质、为什么要改革以及怎样改革等根本性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
因而人们在究竟能否借鉴,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在什么条件和情景下借鉴美国课程的一些做法等问题上不知所措,其结果导致实践上的或盲目照搬,或全盘否定,或断章取义。
三是缺乏动态研究。
目前国内无论是就美国某一学科的研究,还是对美国某一阶段课程现状的介绍,研究多从静态入手,孤立地去看待某一现象,如此一来,难免片面而有失偏颇。
实质上,课程具有“跑道”(course)的涵义,它本身是一个进程,这要求我们必须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思索和研究课程。
如课程的运作机制、不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为此,本课题将从中美基础教育课程的比较入手,对美国学校课程展开全面、深入、动态的比较研究,以期对美国课程的现状、特点和特色以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对我国课程改革能否借鉴美国课程改革经验、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哪些方面借鉴、通过什么方式来借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其意义和价值是深远的:拓展了理论研究领域。
传统上人们的研究视线比较集中于有关中美教育宏观的比较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还有待商榷,但真正意义上对中美教育的比较深入到课程的范畴来展开系统研究特别少见。
可以说,这在国内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增加了课程认识的深度。
如果说拓展研究领域是该课题在研究广度上的独特之处,那么它对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深度也是本课题的一大创新。
本课题研究不是泛泛地、作蜻蜓点水般地介绍,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最本质性的问题展开研究。
提升了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此过程中,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借鉴的问题,而是如何借鉴、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以什么方式来借鉴的问题,如果从理论上能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课题的研究方案(一)研究目标为了有效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对美国宏观教育有所了解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对美国教育中的课程体系作一较为全面的研究。
系统分析美国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进而提出如何借鉴,在何种程度上、何种背景下借鉴,以及借鉴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具体建议,防止和避免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不良后果的产生:或者不问条件、不考虑国情而全盘照搬国外特别是美国的课程思想和课程实践,或者太强调差异太漠视课程的某些普遍意义而全盘否定国外的课程思想和课程实践,最后达到在借鉴中超越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中美基础教育关于“基础”的不同取向研究。
2、美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研究。
3、中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4、中美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5、中美课程管理的比较研究。
6、中美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
7、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研究。
8、中美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比较研究。
9、美国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
(三)研究方法从整个课程的实施流程来看,本课题特别关注美国的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其课程改革目标的,这种目标如何具体化为各科教材,教材的内容如何被教师把握并传授给学生,学生最终接收的内容与课程原有目标的关系,学生接收到的内容是如何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并如何指导其行为的?换言之,美国课程的具体运作机制如何?它又是如何保障其改革目标的实现的?这样,我们的研究方法就特别看重:文献研究法。
对中美课程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这需要搜集大量有关中美课程的资料,特别是为了获得科学、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查阅大量的文献特别是美国原版英文资料,这是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比较研究法。
获得大量相关资料,并不是我们研究的初衷,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才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比较既包括纵向的也包括横向的、既有面的比较又结合点的对比,既有静态比较又可以把比较放在动态中进行。
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比较来了解美国课程的全貌。
分析研究法。
同样,比较也不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
在比较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美国课程的特点、特色,分析形成美国课程特色的原因、分析我国借鉴的可行性和困难所在。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本课题研究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全面把握资料的基础上,重新澄清了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认识,在很多方面纠正了以往我们对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片面理解。
如,我们一直都认为美国中小学生“基础”特别差;美国的课程内容五花八门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使得各州各自为政、管理混乱;美国的课程改革应接不暇但总是失败;美国学校缺乏良好的社区或社会教育环境等。
对这些根深蒂固的观点,我们重新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探讨。
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建树。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拓展了理论研究领域。
传统上人们的研究视线比较集中于有关中美教育宏观的比较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还有待商榷,但真正意义上对中美教育的比较深入到课程的范畴来展开系统研究特别少见。
可以说,本课题研究在国内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增加了课程认识的深度。
如果说拓展研究领域是本课题在研究广度上的独特之处,那么它对课程研究的深度也是本课题的一大创新。
本课题研究不是泛泛地、作蜻蜓点水般地介绍,而是深入到现象背后的最本质性的问题展开研究。
提升了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关键不是要不要借鉴的问题,而是如何借鉴、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以什么方式来借鉴的问题,如果从理论上能很好地解答这些问题,它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课题研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地探索。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本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学术专著1部,研究报告1篇,学术论文6篇。
它们分别是:《超越差距——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比较》(专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差异》〔学术论文,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浅议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学术论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8期)、《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组织》(学术论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1期)、《试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学术论文,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4期)、《论争与危机中的崛起——美国学科结构运动述评》(学术论文,载《教书育人》,2006年第1期)、《解读3W与1H之后的思考——对美国标准改革运动的一点探讨》(学术论文,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2期)等。
上述专著和论文的主要论点如下:1、中美基础教育关于“基础”的不同取向。
我国的基础教育一向以“基础扎实”而著称。
与此相比,美国的基础教育似乎要“差劲”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