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文章阐述了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分析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策。
要加强和改善农村社区组织建设,落实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社区文化硬、软件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标签: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谐发展;思考目前,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的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公用设施基本完备,村容村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新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可是在农村物质文明生活迅速提高的今天,许多地区的农民虽然脱贫致富,但文化生活却显得十分贫困,文化建设却发展缓慢,相对滞后,这一切都制约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文化体制,探索文化发展模式,以此来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农村社区文化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1、农民文化素质不高阻碍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素质是衡量农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一方面由于国力的不足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资源大都集中于城市。
农民自身知识水平和知识来源渠道十分有限,因而农村受教育的程度相对比较薄弱。
农民的教育、培训不能很好地跟进,农民应对新事物、新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弱。
尽管现在各种通讯技术和手段都十分发达,但是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由于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农村社区的普及和推广明显落后于城市的推广速度,很难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另一方面,受传统的小农意识的影响,“读书无用”在许多农民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从而在思想上对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愈来愈多稚气未脱的孩子加入“打工”的大潮之中,早早的为生计奔波忙碌。
2、社区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高,社区凝聚力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集体化生产方式的解体。
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化竞争,导致农村丧失凝聚力的核心与载体。
农民的金钱意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
这对正在起步发展的农村的公共事业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
宗族观念、家族意识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的民主化进程,农村中党员的发展、村支书的选举、村中重大事务的民主决策都受到了影响;新建的广场、花圃、健身器材、照明设施等一些公用设施均由于维护意识不到位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这种思想多元化,社区凝聚力普遍薄弱的情况下,缺乏有效的将农民组织在一起的平台与基础,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也变得无从谈起。
3、农村社区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现代文化载体缺乏农村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发展不协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而文化生活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的比较少。
一些乡镇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和疏于管理,已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形同摆设。
冷落了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热情。
目前,低俗的、无聊的东西充斥了农村文化的空间,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难以进入农村社区。
缺乏健康的文化生活的农民在致富的同时就会把空闲的时间交给了宗教,从中寻求精神寄托于心灵的慰藉。
出门选吉日,建房看风水,各种迷信活动在农村又开始频频“登场”。
二、当前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1、基层政府及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够农村基层组织及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文化职能上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农村基层干部中的各级领导班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一些乡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唯唯诺诺”的工作现象,致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乡镇政绩考核仅限于追求经济效益而不包括文化发展,干部认为抓经济立竿见影,抓文化难见成效,无意将有限经费和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化事业当中。
2、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管理难度大农民生产生活分散,人心不齐。
农村社区干部要发展和管理集体事业、特别是公益事业,可谓心有余力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部分农民却只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对精神生活看得很淡。
集体观念淡薄,特别对公益文化事业不热心、不关心、不用心。
折射出个体意识强烈,集体观念淡化的思想观念。
由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增多,留守山村的青壮年人口比例急剧下降,老幼病残人口比例迅速上升。
常年在外的人口主要是三部分,一是基本放弃农业生产,长年累月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占在册人口的1/4以上;二是原分居两地的“半边户”随夫(或妻)、一些农村子女随父母进入其工作单位所在地社区;三是一些年轻父母携带子女进城择校读书,成为一边“伴读”一边打工的城市“暂居”人口。
这些户口在农村、但是常年在外的农民或农民工,基本上都是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农村社区务农年轻人的大幅减少,严重制约农村社区精神文化的开展。
3、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缺乏资金大部分基层政府对于文化工作的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行政拨款,缺乏长效投入机制。
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严重不足,为农村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及经费使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失现象。
农民当然想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可没有钱,乡村干部再“巧”也难为“无米之炊”,农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脱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各级政府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较少。
4、农村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不足农村基层文化单位缺乏担纲人才,在当地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开展文化工作业务难熟悉,能力难提高,工作难应付;民间文化资源家底还未完全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发掘、保护不到位;传统民间艺术传承无人逐渐消亡。
农村文化事业人才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其平稳和长期的发展。
所以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1、加强和改善农村社区组织建设,落实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首先,要牢牢把握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
农村基层党组织、社区组织要充分认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先进文化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落后文化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党管文化;要把社区文化建设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弘扬文化生活主旋律,推动社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其次,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应着眼于未来,要把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改革完善农村社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公共文化基金和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制度。
将文化建设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并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优先培育。
逐步建立起增强文化活力,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政府政策调控职能,制定并执行加快文化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
2、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政策调控,加大政府投入。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行政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加强县、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们要搞活农村文化市场,使农村文化发展走上健康发展的运行轨道。
在目前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要建立和完善各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包括制度保障、机构保障、经费保障等,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推动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各级政府应做出规定,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民间文化软件开发的投入,要达到当地集体经济的一定比重;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农惠农政策,要向基层文化建设倾斜,建立文化市场机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兴办农村社区文化载体和文艺团体,开发利用农村文化资源。
同时要把文化建设作为考核农村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指标,使农村文化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保证农村文化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逐步形成全社会、多角度、全方位,共建农村文化产业的局面。
其次,大力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增强农村社区凝聚力。
凝聚力是维系一个集体或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集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集体化的解体,以及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多元化,目前我国的农村凝聚力意识薄弱,或者说还未形成凝聚力。
因此,在新时期下,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增强农村凝聚力显得格外重要。
培养农村凝聚力的根本就是要培育农村精神,增进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意识。
对此,农村社区居民可以建设各种民间公益性组织如留守妇女互助会、老年人协会等。
培养组织成员对集体的归属感,进而使全体村民产生一种对本村本土的归属感。
留守妇女互助会可以组织妇女一起学习维权法律、文化知识、家庭创业技巧,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平时留守妇女有什么困难就来找妇女互助会来解决,使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感到组织的可依靠性,增强组织凝聚力。
老年人协会可以定期组织老年人集中开会、聊天学习并开展适合于老年人自己的娱乐活动。
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获。
增强农村社区和谐因素,增进农村社区的凝聚力。
3、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首先,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农民应想方设法,寻求拓展民间文化的方法,逐步扩大民间文化的影响力,从而通过自身探索出产业发展的道路。
要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要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并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注重发挥城市反哺农村推动农村文化事业。
发展和培养农村社区中会干事、能干事的带头人,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并培养成为基层党建的中坚力量,以此增强农村社区文化的创新能力。
其次,大学生村官的出现可以说为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大学生村官可以参与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管理,积极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自愿有序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的意识,促进农村社区的管理最终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道路上。
4、加强农村社区文化硬、软件的充分开发与利用首先,必须加强文化硬件建设,诸如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科普室、体育健身室、医疗室以及文艺宣传队等。
鉴于当前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可以采取统一规划,投资大的项目以村为单位建设,投资小的项目以组为单位建设,并且社区与社区之间实施“插花式”建设,防止“一阵风”式的建设而造成设施载体的浪费。
在此基础上扩大建设面,至少确保每个社区不存在公共文化设施空白,为发展和农村社区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其次,必须加强农村文化软件开发。
积极发扬和传承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丰富特色突出的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