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课时练习试题(含答案)

9.《桃花源记》课时练年级:八年级册次:下册单元:第三单元一、语基达标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阡.陌(xiān)豁.然开朗(huó)B.垂髫.(tiáo)平旷.(kuàng)怡.然自乐(yí)C.邑.人(yì)遂.迷(suí)便要.还家(yāo)D.郡.下(jùn)问津.(jīng)诣.太守(yì)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交通:交错相通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D.处处志.之志:标记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入则无法家拂士。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问所从来,具答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然①屋舍俨然.②然.而不胜者B. 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C. 为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遂①遂.与外人间隔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6.下列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处处志之B. 渔人甚异之C.林尽水源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二、语用能力提升7.下面两个画线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你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我爱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当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句子的时候,①我仿佛觉得周围的空气里充满弥漫着桃花的芬芳,耳畔似乎萦绕着老人孩子的欢声笑语,②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

(1)第①句话应该如何修改?答:(2)第②句话成分残缺,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下面。

答:8.根据理解填空⑴《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⑵《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表现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自己表明来桃花源居住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桃花源记》中,通过选取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传达桃花源之中人们生活安乐自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内容回顾9.《桃花源记》作者_______,他是_______时人,名_________,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本文原是《_________》中的“序”。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境界,寄托了______________,反映了_____________的意愿。

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____为顺序。

10. 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1)寻.向所志____________寻.病终____________(2)便舍.船____________屋舍.俨然____________(3)遂.迷,不复得路____________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4)处处志.之____________寻向所志.____________11. 在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很普遍,请在下列句子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山有小口,(______)仿佛若有光。

(______)便舍船,从口入。

(2)(______)初极狭,才通人。

(______)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______)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______)具答之。

(______)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四、课内精彩阅读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②便要.还家( )③便扶.向路( )④甚异.之()⑤便扶向.路()⑥诣.太守()⑦无问津.者()(2)选出与例句“渔人甚异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忘路之远近B.具答之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处处志之(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4)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停两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

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杨氏谢而从之。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有改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渔人甚异.之异(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 )③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引( )④迫.暮,与老人同出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②此公欲来,能相容否?译文:(3)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有共同之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答:(4)你认为《桃花源记》所写的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真实存在吗?为什么?答:五、课外类文阅读14.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

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 ①肆:尽力。

②艺:种植。

③靡:无。

④暧:遮蔽。

⑤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①有日矣。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②。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③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注] ①偃卧瘠馁:卧床挨饿。

②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

③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属:写)B.州召主簿不就.(就:赴任)C.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D.便语.客(语:告诉)(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

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

C.陶渊明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

D.陶渊明嗜酒。

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译文:(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译文:六、习作表达训练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怎么样的,大家可以写一写。

要求:字数不少于200字。

9.《桃花源记》课时练答案1.【答案】B【解析】A项,“阡”应读qiān;豁huò C项,“遂”应读suì;D项“津”应读 jīn。

2.【答案】B3.【答案】D4.B(A.“拂”同“弼”C.“要”同“邀”D.“具”同“俱”)5.D(A.‥‥‥的样子/但是 B与世隔绝/断绝 C.向,对/给,替D.于是,就/于是,就)6.D(A.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B.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C.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7.答案(1)将“充满”或者“弥漫”删去。

(2)我心中产生了到“桃花源”一游的想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