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 河边上知道的。
法家:韩非子
韩非出生于韩国的 贵族世家,可是他的 法家治国理论虽经多 次推荐依然不被韩王 采纳,却被当时韩国 的敌国秦国的秦始皇 所赏识,并专门发兵 韩国将韩非这个治国 人才夺了回去。为了 得到一个人才而专门 发动了一场战争,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 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 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 同与天子。
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墨子的什么思想观点?
“兼爱”、“非攻”、“尚贤”
问题探究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 勤,其死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 能任,奈天下何?”
恃” 天与人“不相胜”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 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庄子·齐物篇》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 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 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 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粒米也,知毫 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万物一齐, 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 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 变。
5、孙膑与兵家
孙武
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 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 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马陵道
公元前341年,魏将庞涓伐韩,韩求救于齐, 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攻魏。孙膑用 “减灶”之计诱魏太子申、庞涓入马陵道埋伏之 中,万弩齐发,大败魏军,魏太子申被掳,庞涓 自杀。
你爱”同墨“意子非他的攻们观”的等点观主代表张点有了吗利劳?于动你缓人觉和民得社的应会利矛益该盾,如,其何维“评护兼 价和平墨。子但的无思等想级?的爱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长 地墨期位子战的的乱上思,升想人。民为渴什望么和能平成;为生产战力国的时发期展的,显劳学动者呢?
3、庄子与道家
“齐物” “逍遥”“无所
三、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 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 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儒政、道哲、法变革”
濠梁之辩
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 的快乐
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
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 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 人报以爱利吾亲也”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 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身 寿;幼弱孤单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 长其身”
材料解析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 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庄子·秋水》
有一天夜里,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那蝴蝶翩翩飞舞遨游各处,愉快舒适的样子。醒 来后,庄周已分不出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了,就 摸摸自己挺挺躺着的身躯,分明是庄周呀!这使 他很纳闷,心想:究竟是我庄周做梦化为蝴蝶呢? 还是蝴蝶做梦化为我庄周呢?其实蝴蝶就是庄周, 庄周也就是蝴蝶呀。 这段材料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代表 人物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历史地位
孟子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舍生取义,“亚圣”, 先义后利 传统文化
荀子 礼法并施 性恶论
天制用行天之有命常而,百 集家 大思 成想 者
材料解析
材料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 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无为、逍遥 仁礼 仁政 制天命而用之 兼爱、非攻 懂得战争的规律 严刑峻法
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解读: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 在 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 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 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 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周 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爱和平、反对战争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 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 学生自习说话的现象?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原因 新旧社会制度交替、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新兴地主 阶级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大夫崛起,各诸侯国争霸, 竞相招揽人才; 4、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不同阶级代表 著书立说,
二、诸子百家
1、孟子、荀子与儒家
评价:符合建立中央分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
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
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
执也。
——《韩非子·定法》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 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八经》
材料二:“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这两则材料分别是谁的什么观点? 你觉得谁的观点有道理?
问题探究
以下言论分别是谁的主张?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治之经,礼与刑。” “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齐物”——“逍遥”——“无所恃”
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 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 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 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 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 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死 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 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 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
在面对战乱纷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 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人民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2、墨子与墨家 “兼爱”“非攻” “尚力”“节用” “尚贤”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 手工业者的利益。
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 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秦始 皇是多么重视韩非的法 家思想理论。秦始皇也 正是全面、彻底、果断 地实施了韩非的这一法 家治国理论,才终于统 一了七国、成就了高度 集中统一的中央极权秦 王朝。
4、韩非与法家
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