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中国传统教育

什么中国传统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生平: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zōu)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

孔子29岁时学琴于师襄子。

他长时间练习一支曲子,直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进而领悟到作者是周文王,师襄很佩服他,告诉他乐曲名叫《文王操》。

杏坛讲学——孔子30岁左右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当中,比较知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人。

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

君子之道——仁爱”贯穿始终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是“君子”或“君子儒”。

君子的标准——士” “儒” 职业分化修己——“德”:忠恕之道安人、安百姓——“才仁者、智者、勇者内外兼修2、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道德行为都是相互的,普遍伦理必须普遍适用,忠恕之道便是可以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而且恕道比忠道更具基础性和普遍性,是人类社会维持正常秩序的起码准则,被称为黄金规则。

安人、安百姓——才:治国安民之术,治国安邦的才干;具有一定的才智和从政的能力;能治“千乘之国”,;能长“千室之邑”;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大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同时兼有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增长综合知识等其它功能。

书:政治历史教材;培养目标:学生的从政能力,注重要求学生从古代杰出帝王那里学习治国经验。

孔子是把读好《书》作为从政的必要条件。

礼:仪礼》主要讲的是士(君子)在各种场合的典礼节仪,也就是君子行为规范之“礼”。

德育,即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为主要目的思想品德课。

乐:孔子深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教授“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弹琴唱歌和一般的音乐理论,而且将音乐作为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

易:《易》的内容比较深奥复杂,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大体说来,它用简略的语言说明事物变化的规律,以及事物的辩证关系。

《春秋》是记载鲁国历史的编年史,可以说是“本国当代史”教材。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

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把学校由“官府”移到“民间”,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一)“愤悱启发”,循循善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三)主张教学相长,发扬教学民主,将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为师之道:师在宏道;知识渊博;师生平等;关爱学生,严格温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安贫乐道,忠诚教育自省: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修正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讼:经常自觉地与自己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进行斗争,勇于揭露它,然后把它改正。

克己:胜己,约己以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来克制、约束自己。

立志:在思想深处树立人生目的和远大的理想,明确努力的方向使之成为个人前进的动力。

3、孔子思想的贡献与局限——贡献: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

局限:特定的历史背景不可能完全实现人人接受教育;轻视劳动技术教育。

(君子不器);孔子的教育方式在当时就受到当代人的批判,因为孔子的教育是教官,不是教民。

整个科举教育就是教考官、做官的学校,是统治人的艺术,不是官民平等合作的艺术;孔子的教育思想实际导致了从政者如何获得、维护当官的技巧,是为少数个人服务的。

墨子的教育他——学说产生于儒学,但曾是与孔子学派相互对立的最大学派;他——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的科学地位极高;他——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古代逻辑史的新高度。

儒墨之争:孔子的教育哲学以『人』为中心,他的教育目的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为『士』。

墨子的教育哲学是以『天』为中心,他的教育目的是把他的弟子培养成为『尊天、事鬼、爱人、节用』的智者。

万事莫贵于义义,天下之良宝也。

义,天下之大器也。

墨子所说的「义」,来自于万善的「天志」。

墨子贵「义」就是以天志为法,就是要人敬天爱人节用,表现出正当合宜且有利于全体人类的行为,落实于实践就是积极为义。

所以,在墨子的教育下,他的学生也都成为推动十论的义勇之士。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人。

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紧接着孔子而活跃于中华大地的第二文化巨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论教育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实现兼爱,改良社会;对人性的作用:染丝说墨子论教育的目的:墨子在政治上主张“尚贤”,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由于“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故亦称“兼士”。

“兼士”的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知识技能的要求墨子的教育内容:「谈辩」、「说书」、「从事」三科施教。

;谈辩与训练口才,说书与研发古书,从事与训练防御、生产科技有关,亦各有所长。

;墨子也以《诗》、《书》和百家春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他又不同于儒家的教学内容。

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重视科技知识和生产知识的传授重视研究军事知识和军事技术;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墨子认为,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有三条:其一,根据历史事实。

其二,老百姓的现实经验和实际活动。

其三,有利的效果,符合老百姓的利益墨子的教育方法:《墨子》<贵义篇>云:“必去六辟。

嘿则思,言则诲,动则事,使三者代御,必为圣人。

”本着这种求己为圣的精神去影响学生,所以墨子一方面以言语谆谆教诲,一方面则以实际的行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可说理论与实务双管齐下。

墨子教育學生,注重教學方法,講求教育成效;(一)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强说人”(二)要创造“述而且作”(三)言行一致,合其志功(四)从教育者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墨子根据教育对象素质的不同,挖掘弟子潜力,发挥弟子特长,分别给于教育。

墨子不固守培育全才、通才的教育目的,而是贯彻执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考察被教育者的具体情形,区别对待,使他们学有专长。

教育管理:墨家私学不仅是聚徒讲学,坐而论道,更主要的是以周游列国、劝说君主的形式来实现其理想,在墨家私学内部实际上已经实践了其理论主张。

墨家授徒,组织成一个类似宗教式的集团,墨子用巨子相承制度、墨家教义、严格的组织纪律等方式,将墨家私学凝聚成一个相当稳定的行动集团。

领导制度:巨子相承私学管理——教义教规墨子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

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家弟子不仅具有为墨家教义忘我牺牲的品格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团结的集体凝聚力。

墨子要求墨家弟子自觉地严守墨家教义。

墨子反对为禄背义和苟且偷生忘义的市侩作风。

墨家弟子的政治活动和经济生活均要受教义教规的控制,门徒出仕亦需由巨子安排和推荐,出仕者如违背墨家教义,既被罢免或撤回.总结墨家特别重视生产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务求实际和强力从事的精神;以名举实,以实验名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合其志功而观之的检验行为的标准等等。

这些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尤其可贵的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并实行的,这就使得墨子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独特的、很有价值的遗产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张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中国,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

生平与教育活动社会背景:百家争鸣—国君以“士”为官吏,诸侯以“士”为师友三教:儒、释、道;九流:儒、墨、法、道、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学派道家:自然无为;小国寡民;追求精神逍遥;遁世主义;相对主义;出世思潮的代表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

设址于齐都临淄的稷门,故又称稷下之学。

到齐威王(田齐)和齐宣王之时,各派学者为儒、法、道德、阴阳等家都汇聚在稷下讨论学术、养士数千人。

其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特点:首先,“国有民办”,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的高等学府。

其次,礼贤下士,待遇优厚。

其次,兼容并包,来去自由。

再次,自由辩论,相互吸收。

孟母三迁、断机教子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家族没落,因而迁居邹地。

幼年丧父,由母亲教养成人。

周游列国:孟子以济世救民为己任,追求仁爱和平,探索社会正义,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仁政学说。

以士的身份奔走呼号,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仁政”、“王道”思想。

前后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秦用商鞅、楚用吴起、齐用管仲,通过战争实现统一。

因而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没有得到实践的机会。

他游说四方长达20余年,颠沛流离却矢志不移,表现出高尚的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

《孟子》:《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共261章,约35000字。

它记录了孟子的教育活动与教育主张,是我们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最可靠的文献资料。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一书的要点略举如下:1)谈哲理,穷究心性,证成性善之旨。

《告子》上下篇,《尽心》上篇。

2)政治学说,发挥民本主义,排斥国家功利主义,提出一些经济设想。

《梁惠王》上下篇,《滕文公》上篇。

3)一般的修养。

提倡独立自尊的精神,排斥个人功利主义。

《滕文公》、《告子》、《尽心》最多4)历史人物批评,借助古人言论行事,证成自己的学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