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答案
D.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内源性致热热原
E.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小分子蛋白质
答案:B
解析:茶碱作为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物,能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从而cAMP破坏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内cAMP含量增高,cAMP作为一种中枢发热介质,进而引起发热反应增强。
试题 下列哪项是产白细胞致热原细胞:
A.T淋巴细胞 B.浆细胞 C.肥大细胞
答案;A B D
解析:小儿高热时可出现热惊厥,常见于6个月至6岁的儿童,多数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新生儿由于中枢调节机能尚不完善,对发热不敏感,不常发生热惊厥。
试题 下列哪些是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A.单核细胞 B.肝星状细胞 C.郎罕氏细胞
D.动脉内皮细胞 E.白血病细胞
答案:A B C E
解析:生理性体温升高是一种生理反应,比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及妊娠期等。
试题 发热时,体温上升期机体变化是:
A.体温高于调定点B.体温低于调定点
C.体温与调定点相适应 D.产热小于散热
E.产热与散热相等
答案:B
解析:发热的高峰期是体温上升至体温调节中枢的新调定点水平,和新调定点水平保持动态平衡,体温不再增加,这时散热过程相应增加,使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也保持在高水平上。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答案:D
解析: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对人体有明显致热作用,其中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一典型代表,其致热活性与5-β-H构型有关,而5-α本胆烷醇酮则无致热性。
试题 内毒素是:
A.革兰氏阳性杆菌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C.革兰阳性杆菌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116.分解;增强;升高
117.升高;分解;增多
118.分解;负氮
119.乳酸;酮体;代谢性酸
120.18;10
121.增加;加快;减弱
122.交感-肾上腺髓质;窦房结
123.自我限制;稳态
疑难解析
试题 有关发热的概念中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是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所致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答案:D
解析: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出现的一种调节性反应,而不是体温调节障碍的结果。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过程。发热既和生理性体温升高(是在生理条件下的体温升高,其体温调节功能是正常的)不同,也和过热(体温调定点不上移)不同。
87.出生后6月-6岁的儿童,高热中可出现局部或全身的肌肉抽搐。
88.在人体,发热时最高体温很少有超过41℃-42℃者;在动物实验中,在
一定范围内,发热效应随致热原剂量增加而加强,量-效曲线上出现斜坡;但到达一定水平后,发热效应不再增强,曲线出现平坡。这种体温上升
被限制在一定高度以内,称为热限。热限是机体对调节性体温升高的自
38.B C D
39.A B D
40.C E
41.A B C E
42.A C D
43.A D E
44.B C
45.C D
46.A D E
47.C E
48.C D
49.A B D E
50.B E
51.A B D E
[B型题]
52.A
53.D
54.C
55.E
56.E
57.C
58.A
59.D
60.B
61.B
试题 属于内生致热原的有:
A.白介素-1 B.淋巴因子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本胆烷醇酮
答案:A C D
解析:过热是指因体温调节机构失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这种体温升高可以超出调定点水平,比如产热过多的情况:甲状腺机能亢进,散热障碍的情况:先天性汗腺缺乏,环境高温引起的中暑,体温中枢受损或功能系乱:肿瘤及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TNF
干扰素 →POAH→cAMP↑→PGE↑
炎症蛋白-1
→Na+/Ca+↑→调定点上移产热 ↑ →体温升高
散热 ↓
91. 体温上升期 高峰期 退热期
调定点 >中心温度 =中心温度 <中心温度
热代谢 产热>散热 产热=散热 产热<散热
(高水平平衡)
临床表现 皮肤苍白、恶寒 皮肤潮红、自觉酷 出汗
寒颤、“鸡皮” 热、干燥
试题 前列腺素是细胞膜磷脂的代谢产物,其前身是:
A.甘油三酯 B.磷脂酸 C.白三烯
D.花生四烯酸 E.血栓素
答案:D
解析;内生致热原是多数发热发生中的共同信息分子,通过内生致热原对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调节定点发生上移。外源性致热原需通过内生致热原才能引起发热反应。中枢发热介质只是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后,使调定点上移的生物活性物质。
→代谢性酸中毒
③蛋白质代谢:组织蛋白分解↑→血浆蛋白↓→
→氮质血症→ 尿氮↑负氮平衡
93.一、体温上升期:血管收缩→皮肤蒸发↓
→尿量↓ →水、钠、氯潴留
二、高峰期: → K+外逸
分解代谢↑→酮体↑
→乳酸↑ →代谢性酸中毒
三、退热期:高热→呼吸↑
→皮肤蒸发出汗 →脱水
[填空题]
94.致热源;调定点
95.发热;过热
96.微生物;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淋巴因子;类
固醇
97.脂多糖;脂质A
98.本(原)胆烷醇酮;5-b -H
99.白细胞致热原(或白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巨噬细胞炎
症蛋白-1
100.白介素-1
101.耗氧量;糖酵解;水解酶
102.激活;产生;释放
103.巨噬
104.种属;交叉致热性;特异性
试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过热:
A.先天性汗腺缺陷 B.脱水热 C.中暑
D.严重创伤 E.甲亢
答案:D
解析: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或者调节障碍引起机体被动性的体温升高,这种体温升高可以超过体温调定的水平,体温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属于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试题 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A.无菌性炎症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试题 发热退热期的热代谢特点:
A.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等于散热 C.产热小于散热
D.产热障碍 E.有出汗
答案:C E
解析:退热期致热原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逐渐恢复到正常。此时血液温度高于调定点,热泪盈眶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从而散热增加。反之,冷敏神经元受抑制,产热中枢兴奋性下降,产热减少,散热大于产热。
62.C
63.B
64.B
65.A
66.E
67.B
68.C
69.E
70.B
71.C
72.A
73.C
74.A
75.B
76.C
77.A
[名词解释]
78.是指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
升高。
79.人体在某些生理性情况下,如月经前期,妊娠期或剧烈运动时,体温也可上升高于0.5℃,属于生理性反应,称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我限制,是重要的稳态调节机制。
[问答题]
89.①(简述LP的概念)
②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1〉不耐热。70℃,20可失去致热活性
〈2〉蛋白酶可破坏其致热活性
③具有高度抗原特异性
④有交叉致热性
5、有很强的致热性:0.1-0.2ug较纯的LP可使家兔体温升高1℃
90.共四个环节(讲义图7-3)
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 IL-1(LP)
试题 发热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中心体温低于调定点 B.出汗 C.皮肤血管扩张
D.寒颤 E.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答案:A D E
解析:体温上升期是发热的第一期,此期由于调定点上移,体温中枢发出冲动经交感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同时,由于皮肤温度相对调定点低,可以刺激皮肤冷感受器,通过反射引起皮肤竖毛肌收缩以及骨胳肌不随意周期性收缩,使产热明显增加。这一时期散热明显减少,产热明显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不断升高。
致热原。
84.属内生致热原的一种,是指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并释放的致热原。现已证明白细胞致热原就是白细胞介素-1。
85.指由下丘脑发出冲动,经运动神经传递到运动终板使骨骼肌产生不随意
的周期性收缩所致。
86.在发热的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皮温下降并
刺激冷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而自感发冷,出现恶寒。
试题 一般认为腋温超过多少为罕见:
A.39℃B.39.5℃C.40℃D.40.5℃E.41.1℃
答案:D
解析:高热病人由于体温升高后,体表和呼吸道水分蒸发增加,加上大量出汗,出汗过程中,盐比水排出的少,因此这时病人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
试题 过热见于:
A.先天性汗腺缺乏 B.中暑 C.剧烈运动
D.甲状腺功能亢近 E.恶性肿瘤
机制 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血管扩张、 皮肤血管扩张
骨骼肌周期性不 水份蒸发多 汗腺分泌
随意收缩竖毛肌收缩
92.概括为分解代谢增强,能源物质和营养物质消耗增加。
①糖代谢:肝、肌糖元分解↑→血糖↑→糖尿
糖异生↑→血乳酸↑→代谢性酸中毒
↑
②脂代谢:氧气相对不足
脂动员↑→β-氧化↑
→酮体生成↑→酮血症→酮尿
D.单核细胞 E.胰岛R细胞
答案:D
解析:外源性致热原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试题 调节体温的高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层 B.海马回 C.视前区-前下丘脑
D.桥脑 E.脊髓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