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价历史人物高考题

评价历史人物高考题

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答题法术“十评”:⏹⑴活动分类评断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

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

⏹⑵历史阶段评点法:就是将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进行评述,然后再适当进行总评。

⏹⑶阶级属性评裁法:历史人物均处于一定的阶级社会中,因而每个历史人物均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

历史人物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观点都打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仅要关注该历史人物的阶级出身,更要看他是为哪个阶级服务。

⏹⑷历史主义评判法: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特定的历史条件”可考虑以下一般要素: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如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什么等。

符合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

⏹⑸主流原则评赞法: 即从全局、整体、历史发展的角度等大节、大处进行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学者评价历史人物,是看他的大节,而不是小节。

搜索细节、小节,那是小说家的事。

⏹⑹两点论的评铨法:评价历史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既要看主流又要看到缺点或不足;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一分为二对待。

⏹⑺发展变化评定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⑻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统一评议法:我们坚持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的观点,好的动机只要符合客观实际一般说来应该有好的结果。

⏹⑼纵横坐标评论法:将历史人物放到世界纵横的历史时空范围中去考察和评论。

⏹⑽综合方面评品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在阶段论和方面论的基础之上统观全局,把人物的所有活动集中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倾向,进而对其一生的功过是非做出一个定性的评价,也就是对历史人物进行综合的评价。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一准确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大难事。

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二是看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三是看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这三条标准是紧密相连、互为一体的。

同时还要注意“五不”:⏹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不能从道义的角度去考虑;⏹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带感情色彩。

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才能实现真正科学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答题组织】⏹第一,先亮观点,即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观点鲜明,有助于评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你的思路是否准确,评卷老师看到你的观点准确,评分整体就较高。

⏹第二,分角度、分段落、分层次论证你的观点,在论证过程中一定要有理有据、论证严密、符合逻辑。

⏹第三,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引例1】(2016年高考海南,3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材料一吴佩孚等在致大总统徐世昌的电报中称:“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捕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

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俾全国一致力争,收回青岛,以平民气,而救危亡。

”——摘编自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1923年,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7年,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下,吴佩孚彻底失败。

抗战爆发后,日本特务机关企图以吴佩孚为傀儡简历伪政权,为其所拒绝。

吴佩孚死后,重庆国民政府追赠其为陆军一级上将。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佩孚发布之一电报的背景。

(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吴佩孚。

(8分)⏹【解题指针】评价历史人物答题法术“十评”。

两点论的评铨法。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历史人物•吴佩孚。

⏹【答案提要】(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兴起,学生运动受到压制。

(4分)(2)进行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灾难;镇压工人运动;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同情学生爱国运动;抗战时保持民族气节。

(8分)⏹【引例2】(2016年高考新课Ⅲ和四川,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

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

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

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

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科的教学工作。

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

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11分)⏹【解题指针】评价历史人物答题法术“十评”。

历史主义评判法。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新文化运动.蔡元培。

第(1)问,原因抓住关键信息“德国留学期间”“校长独揽大权”“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回答。

第(2)问,特点和贡献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第一问的答案,放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思考。

⏹【答案提要】(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4分)(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

(4分)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7分)⏹【引例3】(2016年江苏高考,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

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

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

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

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

(7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3分)⏹【解题指针】评价历史人物答题法术“十评”。

活动分类评断法。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科学家•李时珍。

⏹【答案提要】(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

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引例4】(2016年高考山东卷,48,1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恒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6分)⏹【解题指针】评价历史人物答题法术“十评”。

纵横坐标评论法。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高仙芝。

⏹【答案提要】(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引例5】(2015·海南单科·T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立宪政治,以代表国民公意为准则,而最适于运用此制者,则莫如政党政治。

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体的。

盖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

⏹(政党)贯彻国利民福之蕲向,进而组织政府,则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以其所信之政见,举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己处于监督之地,相摩相荡,而政治乃日有向上之机。

⏹——摘编自宋教仁《国民党宣言》《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教仁政党政治活动的作用。

(6分)⏹【解题指针】评价历史人物答题法术“十评”。

活动分类评断法。

本题考查宋教仁的政治活动。

解答关键是结合民国初年的社会背景理解宋教仁政党政治的主张及社会影响。

第(1)题可根据材料内容来概括。

注意提取关键信息即可,如据材料中“最适于运用此制者,则莫如政党政治”可见宋教仁主张实行政党政治;据材料中“盖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得出主张以国会多数党组成责任内阁;据材料“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己处于监督之地”得出主张在野党监督政府。

第(2)题可根据宋教仁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活动来概括其历史作用。

⏹【答案提要】(1)成立政党:实行多党竞争;以国会多数党组成责任内阁,在野党监督政府。

(6分)(2)提出并实践议会政治主张;在改组国民党中起重大作用;为民主政治牺牲,引发“二次革命”,为后来革命斗争提供血教训。

(6分)⏹⏹⏹【引例7】(2014上海,40,25分)梁启超论李鸿章⏹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