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浅谈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现代界定可概括为:从根本上看,历史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国家是历史人物活动须臾不可离却的舞台,也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归宿,国家的安危盛衰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

林则徐在国难当头时曾明确表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儒家经典之一的《大学》将“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修身立命的终极目标。

为国、爱国,历来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准则,被传统社会视为“大谊”。

自古以来,人们对爱国者总是钦佩有加,对卖国贼则深恶痛绝,其情感依据即源于此。

因此,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应是检验历史人物历史表现的一个重要尺度。

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总体目标。

人类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地努力,就是渴望能不断推进历史的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其每一点成就都渗透着人类艰苦卓绝的努力。

因此,历史人物的一切活动,自然应服从于这一总体目标,并接受其检验。

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
(1)历史性原则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历史人物总是以特定的空间做活动舞台,在某一阶段时间内进行活动。

其思想、活动受制于时空等诸条件。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要考察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思想潮流、风俗习惯等因素,从中发现影响历史人物的关键要素,把握其活动的实质,从历史实际出发,对历史人物给以实事求是地评价。

既不能以个人好恶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可能有缺点错误, 但我们只能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

(2)阶级性原则
历史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阶级社会中,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

历史人物的的种种活动,乃至观点立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这就要求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其作为对哪个阶级有利。

例如:评价李鸿章、曾国藩时,要特别强调运用阶级性原则,对他们的主要活动,尤其是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进行客观分析,以了解洋务派官僚发起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在运用这一原则时还应注意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绝不能简单化,唯成分论。

如对封建统治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全盘否定,对农民阶级中的历史人物完全肯定。

要注意两点:一是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

列宁说“阶级是各不相同的”,但“个别人可以从一个阶级自由地转到另一个阶级”例如,佃农出身的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后来他领导这支队伍,推翻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了明朝,做了皇帝。

朱元璋本人也就由农民阶级转化为地主阶级了;二是相同阶级出身的人可以走完全不同的政治道路。

(3)辨证性原则
评价历史人物要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坚持辨证的观点,应用两点论,做到一分为二。

例如:对于陈独秀的评价,以往总是强调他犯了右倾错误,很少讲他的贡献。

毛泽东在1945年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议上,在指出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及后来搞托陈取消派“反对我们”之后说:“陈独秀是有过功劳的。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

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
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

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普列汉诺夫以后变成了孟什维克,陈独秀是中国的孟什维克。

”这个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

曾国藩曾经严酷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此,他数十年来一直被定为刽子手、卖国贼、卫道士等,成了历史上反面的典型。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他身上有许多好的方面,比如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还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应该丢弃的。

(4)人民性原则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卓越人物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可以起决定作用,其决策和行动甚至改变历史的进程,如毛泽东在遵义会议时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

但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任何卓越人物只有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其作用才能得以体现。

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时势造英雄”,但个人英雄史观是错误的。

(5)大节原则
大节原则主要看历史人物的大节和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因此,在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特别是对那些在历史转折关头起决定作用的人物进行评价时,注重引导学生全面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对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发展、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巩固以及对中外关系和国际交往起到了促进作用。

比如,在评价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作用时,不回避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探索中出现的失误,但更应看到他“起步奠基”的杰出贡献
正确评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复杂人物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新旧思想交互碰撞,出现了许多复杂人物。

对这些复杂人物的评价,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是要坚持实事求是。

尊重历史事实,既不溢美,也不饰非。

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进行具体的科学分析。

(2)是要坚持生产力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起了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是否做出过贡献,贡献是大还是小。

(3)是要坚持过程分析。

要重视过程,分阶段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历史即过程,过程甚至比结果还重要。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人的一生,也有阶段性。

对蒋介石这样的复杂人物,必须分阶段评价,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4)是要坚持层级分析,看历史人物代表哪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特别是看他们是否代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的利益。

历史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阶级社会中,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阶级属性。

历史人物的的种种活动,乃至观点立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首先要看其行为是否与所处的时代相吻合。

总之,要正确评价历史人物,除评价标准的确定外,还有方法问题、视角问题等。

再次,评价标准的正确运用,还须考虑历史实际。

具体来说,应考虑历史人物所处时代和环境,切忌以现在附会过去,或者以想象替代实际;应考虑历史人物大节和历史发展大势,历史人物是一个多面体,具有多重属性,但其大节、大处往往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也易对历史产生大的影响,故是评价时的主要关注点。

历史发展大势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它制约着历史人物的行为。

离开历史发展大势,历史人物的许多行为就不好理解,不好解释,并可能出现臆断历史、设想历史的现象。

将历史人物一概简单地划分为好人与坏人或革命与反革命,这是幼稚和不科学的。

历史错综复杂,每一个历史人物也有其多面性。

而今实事求是,全面介绍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还其真实面目,这正是唯物史观的体现。

评价重要历史人物是“纲要”课教学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但只要教师时常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历史人物评价的指导思想,借鉴其现实意义,遵循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把握正确的评价方法,贯彻辩证唯物史观,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那么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就会说得在行,评得有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