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案
五一中心小学徐倩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重点难点: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6÷2=3(块)
②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板书:1÷2=0.5(块)
师总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如果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1÷3=(块)
2、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例题,看谁能开动脑筋,自己来解答。
商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发言)
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3、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可以用分数1
3
来表示,这一份就是
1
3
块。
4、老师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1 ÷ 3 =1
3
块)
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2
3
块)怎样看出来的?
5.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板书)
(三)学习例2 。
1、课件出示:如果把3 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2、师:要求每个孩子分得多少饼,怎样列式?(生说师板书:3÷4=)
问:3 ÷ 4的结果如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现在老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
3、学生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提出:每4人一组,取出备好的3张圆片,把它们当做饼,分一分,看每人分得多少块饼?
(2) 学生合作,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指名代表上台汇报结果,并展示分法边叙述操作过程。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分法,但结果一样。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可以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14 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14
块,就是34
块。
方法二: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的14 ,就是34
块。
5、教师肯定两种方法都对,通过多媒体很显眼地把前两种方法表现出来。
问学生最喜
欢哪种分法。
(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板书:3÷4=34
(块)) 6、老师:34块既可以表示1块饼的34 ,也可以表示3块饼的14 ,即3除以4的商。
一个普通的分数,可以表示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是数学的神奇所在。
( 四)巩固理解
① 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23
(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79
) (五)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让学生观察板书1 ÷ 3 = 13 和 3 ÷ 4 = 34,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独立观
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
(1)当两个整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的情况下,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较简易?
(2)这两个算式的等号左边是什么算式?右边是什么数?你能发现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鼓励学生尝试)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出来: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
(板书)
(3)若用ɑ表示被除数,b 表示除数,那么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又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 ÷b = b a (b ≠0) (4)在得到的等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探讨分母不能是0。
)
(5)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课件出示练习)
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课件出示练习)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也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
)
2、讨论:分数与除法是不是一回事?它们有没有区别?
4、小结: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并不等于除法。
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六)巩固练习。
(1)口答:
①7÷13=()() 58 =( )÷( ) ( )÷24=2524
9÷9=()() 0.5÷( )=0.53 n ÷m =()()
(m ≠0) ( 2 )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把2千克的葡萄干平均装在3个袋子里,每袋重多少千克?平均装在4个袋子中呢? 课件出示练习
(七)、课堂小结,回顾新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