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浅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实行探讨,其中,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持续变化之中、高职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水平的培养、增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把培养学生使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作为教学重点、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对高职的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受高职培养目标制约,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等。

具体材料详见: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摘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情况,指出要顺利地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简述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某些观点实行了探讨,认为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视要适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改革;重视:适度作者拜读了刊登于《职教论坛》(2005年12月号下)张新德老师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数学价值的思考》一文,有所感触。

作者均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及教学改革也有一些体会,也想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谈点理解,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的某些观点实行商榷。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增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合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水平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水平、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水平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教育部这个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但因为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当前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有一些问题。

例如在教材的内容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

它们共同缺陷之一是不能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

同时,高职学生动手水平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重。

很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实践性教学。

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有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

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有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

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个问题,很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也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持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绝大多数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

所以,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但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

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健康的心理。

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能够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人文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哲学、法律、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

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升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

况且,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增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是为了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数学是培养人的科学思维水平的一种最好的训练。

”并例举出四川大学曹广福的话:“一个大学生未来成就如何,关键要看他的数学修养达到何种水准。

”作者认为此观点片面,且有王婆卖瓜之嫌。

数学即使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严密的推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哲学的抽象思维、法律的逻辑思维难道不也是科学思维吗?学习这些课程不也是“最好的训练”吗?中国历史上一些大有成就者数学修养就不高,例如毛泽东。

在高职中,数学训练重要,但也仅仅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持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水平受限,难以适合持续变化的就业市场。

所以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

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高职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水平的培养。

职业水平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水平,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水平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

职业水平包括社会适合水平、人际交往水平、动手水平、竞争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开拓创新水平等。

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水平,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最后,增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

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乏,协作精神差,国家和集体观点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点、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三、浅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

要顺利达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实行必要的课程改革。

而高职公共基础课因为涉及面广.学时多(一般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和今后工作的基本水平,它的改革就显得重要又困难。

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应如何改革呢?第一,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

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

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实行深奥的理论研究。

而这些枯燥的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上课没兴趣,仅仅考前死记硬背,教学效果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科学定位。

首先就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实行删减整合。

当前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注重理论的体系.同时内容庞杂。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掌握的理论知识线条要粗,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理应宽泛一些。

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单纯为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服务,所以对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来选定。

对公共基础课理论的“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如果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偏难,要么偏易,会造成学生难以适合。

作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水平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

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

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

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

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理解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不过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高职院校“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忘记了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想给学生‘有用’的东西,把数学知识的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似是而非,知其不过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得不到严格的训练。

”高职院校中三年制的高等数学课时一般在180至220学时,约占总课时的6%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学好完整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