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人对声音的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以及音乐感等。
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四个要素: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
这些要素是根据人对声音的频率、振幅、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
不同的知觉各与相关的物理特征相对应。
但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同时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强弱的感觉虽主要来自振幅,但同时也受频率、时程、波形的影响。
听觉器官接受音波所得的听觉印象是一个整体,不是音波的各个物理特征,由此形成人的音乐经验和行为。
人对声音四个要素的感知水平并不平衡,这些水平的发展也互不相依。
有些人某种水平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
如音调型对音高的辨别力强,对旋律与和声感觉敏锐;力度型对强弱及重音敏感;时值型对速度、节奏、时程敏感;音色型对音质、音凋泛音的构成感觉敏锐。
不同类型的人在他们欣赏、表演、创作中都会表现出他们的特长。
音乐记忆既包括一般记忆,如知觉的、理解的、情绪的和运动的各种经验;也包括音乐中特有的问题,如单音记忆、旋律记忆、和声记忆、乐汇掌握及理论知识与记忆的关系、几个无联系的单音先后出现的记忆,以及记忆的音域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基础,丰富的音乐想象水平是音乐家的重要心理特征。
阿格纽在<大音乐家的听觉影像>中收集了舒曼、莫扎特、柏辽兹、瓦格纳等大音乐家听觉影像的记载。
音乐家想象中的音乐世界,比现实世界里的音乐丰富很多。
音乐感是表现音乐才能的主要因素。
心理学家对音乐感的看法不同。
雷维斯认为它是统一不变的素质,西肖尔认为它是一系列单个水平的组合;施通普夫认为它表现在对和弦的分辨;捷普洛夫、科瓦列夫以及米亚西谢夫把音乐感看成是特殊的水平、爱好和个性的一种独特性质的结合。
音乐感在个体中的表现有早有迟,表现出来的深度和广度基于个体的音乐经验及经验对他的影响。
对于音乐感是天生的还是从学习中获得的问题,各家主张不一。
雷维斯、西肖尔倾向于来自先天的看法,但训练能够揭示出这种先天的潜在水平。
音乐感与音乐技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音乐理解及表现的深度不受乐曲所需的技术水准的限制,一首很浅易的乐曲能够表现得很深刻。
但是一位音乐家,尤其是音乐表演艺术家,必须具备发挥某种音乐技能的优越的生理条件,并且实行严格刻苦的正规锻炼后,才能具有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