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竞业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核舟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竞业园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核舟

23 核舟记
姓名课题课型时间
问题生成课
学导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2.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导重点及方法
学习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及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问题预设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并注音或写出对应的汉字。

(结合目标1)
器皿()wǎng不()yí()有奇()shǔ()箬篷()sǎn()峨冠()rán()衣zhě()诎()楫()chuíjì()壬戌()虞山()篆章()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结合目标1)
①左手倚一衡木。

通,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通,
③诎右臂支船。

通,
④八分有奇。

通,
3.再读课文,根据提示写出原文中得句子。

(以下结合目标2)
①文中总说王叔远构思精巧,技术高超的句子。

②描写佛印洒脱神态的句子。

③写出文中核舟小窗上雕刻的对联。

4.本文采用——的结构模式。

5.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6.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7.本文的主题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
8.你的身边有无让你惊叹的艺术品?简要介绍一下。

(结合目标3)
过程时学导内容设计
控情境创设 2
目标咀嚼 3 齐读导读单上的目标,初步感知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结合重难点和知识链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学指导10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通过预习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的问题,现在请大家再次阅读文本,看一看能不能发现新的问题,预习时导读单的问题通过再次研读看能否解决。

个辅人员:
11班:刘世骄艾金瑞肖龙赵培亮刘辉朱庆龙
12班:杨莹莹杨延坤邓学新高庆鹏杨青青赵中瑞
讨论指导8 自学过程中还有疑难的提出来,让小组同学帮你解决。

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生成小组问题。

并把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认真浏览黑板上的问题,每人认领一个问题进行展讲。

展讲指导12 大家讨论得非常认真和激烈,下面由学科长负责,请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精讲点拨
审题
答案
方法
拓展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课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

其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鲁直”是他的好友即诗人黄庭坚。

2、核舟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体积小(2)所刻内容多 (3)构思巧⑷刀法精
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4、《核舟记》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5、从文中找出船夫不在划船的依据。

(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1)文中有“舟尾横卧一楫”句;(2)两个舟子的四只手都无空划船。

6、《核舟记》中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表明核舟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是: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核舟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语句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7、《核舟记》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

8、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体现了雕刻者构思的巧妙暗示了是苏轼在泛舟赤壁,以此体现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9、《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

清人林嗣环的《口
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两
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意图相同。

两文的结尾都用了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10、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试根据本文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
文言文中往往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文言文的数词往往都在名词后面,现代文的数词则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训练指导
打点收获 3 教师行为:
1.教师指导整理,做点拨。

2.请几位同学做课堂总结。

导后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