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八上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
1.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背诵这篇短 文。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中朴素而意味深 长的语言,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婚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 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音强化
suì qǐn zǎo
遂
寝
藻
xìng bǎi
荇
柏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试读 听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奏梳理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 水中藻、荇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 影子吧。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 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二、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三、全文共分三层: • ①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寻伴夜游 • ②第二层,写景,描写了 庭中月色 •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月下感叹 • ①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 • ②月下庭中景物。 • 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四、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_何__夜__无_月__?__何__处__无_竹__柏__?__但__少__闲_人__如__吾__两__人_者__耳_ 。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承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结构梳理! 完成背诵!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 里散步。
形容水清澈透明
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只是 清闲的人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结果:相与步天庭中
十、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其 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须扣住“月”字概括。)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十一、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 •旷达 •(答“豁达”“达观”也对;答“怀才不遇”、 “愤愤不平”、“乐观”、“闲适”、“热爱自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 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 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 着高雅志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 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 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明他志趣高雅, 而世上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 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 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释词译句
苏轼
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②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九、划分朗读停顿节奏:
•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答案
•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3.解释蓝色的词。
1、“闲人”的含义?
①清闲的人,反映有职无权的现实;自嘲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作者 安闲自适的心境;
③ 郁郁不得志的落寞悲愤。
2、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感?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达观。 人生的感慨;
夜游期间,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起伏变化?
• 欣然 • 无与为乐 • 遂、寻 •亦 • 相与步 • 闲人
八、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 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 异常欣喜的心情。
•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 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理解性默写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 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 友情的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身微又 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古人有不少咏月的佳句,你能写出哪些来“ 野?
旷
天
野旷天低树,
低
江清月近人。
树
,
江
——孟浩然
清
月
近
人
”
(· )
唐
知识拓展孟 浩 然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疑似地上霜。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复
;习
; 。
旧
知
3
四、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__, •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 •月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六、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
• A、托物言志
B、触景生情
•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七、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记”是古随代笔的式一小种品文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 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 天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
寺
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
塔
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
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
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复习巩固
•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④水中藻荇交横
• 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 4.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 时间:
地点:
人物:
• 起因:
经过:
结果:
•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地点:承天寺中庭
•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 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
海 上 生 明 月 , 天 涯 共 张此 九时 龄。
——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
从
今
夜
白
,
月
是
故
—
乡
明
杜 甫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苏轼
但愿人长千里共婵娟。 ——苏轼
(高兴愉快) (稍稍遗憾) (急切访友的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平和从容) (落寞苦闷,随缘自适)
课文总结
记 叙事--- 寻友夜游
承
天 寺
写景--庭中月景
夜
游 感慨--- 闲
排遣郁闷
贬
情 景
热爱生活交
官
融豁达乐观Fra bibliotek握文章主旨这篇短文对月色作了极其生动的 描绘,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地点: • 人物: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 事情的起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事情的经过: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事情的结果: 相与步于中庭
三、贯穿全文线索的是_____月____, 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_下__如__积_水__空明, ______水__中__藻_、__荇_交__横__,_盖__竹_柏__影__也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