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的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词、句。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感受文中无处不在的“月”的描写。
3、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一、初读课文,走进文本。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解()藻()荇()
遂()寝()相与()
2.划分朗读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
(1)月色入户:_____
(2)欣然起行: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
(4)水中藻荇交横:_____
(5)盖竹柏影也:_____
二、小组讨论,对话苏轼
1.将本文划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在文中用“﹍﹍”标示出来。
第二层,写景,在文中用“﹏﹏﹏标示出来。
第三层,抒情, 在文中用“﹌﹌”标示出来。
2.从原文中找出作者“夜游”的时间( ),地点( )、同伴()和原因()。
3.作者决定“夜游”时,他的心情怎样?后来他的心情又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
4.作者“夜游”过程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月”,这是否表明没有写“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应怎么理解?
三、与苏轼共赏明月
1.除了苏轼笔下的月亮,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