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怎样“就例说理”

议论文怎样“就例说理”


❖我们以此事实为立足点,虚拟他人,表述以下两种态度
❖ 【虚拟表述1】也许有人会说,废除就废除吧,此举甚好,可以从此消除中西 方的文化隔阂(虚拟他人之口,认同事实,确立批驳的靶子,引出议论)。 一个图腾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所有文化吗?如果不能,替换又有何益?如果能, 失去了所有文化,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明,我们还能叫中华民族吗?作 为民族标志的文化,不宜因外人的鼓噪与不满选择改变、选择放弃,而应通 过双方的沟通、交流,努力让双方了解彼此的文化内涵,进而接受、尊重对 方的文化。
❖ 论点: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血色,稀释历史呼声:修建集中
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
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
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纪念
❖ 中美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和中韩文化年等相继 举办;中国已在3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75所“孔子 学院”,还有很多正在紧张筹建中;中国政府支持 少林寺成立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在许多国家举办 少林寺文化展和少林功夫表演;国家有关部门正式 将“福娃”的英译名改为Fuwa。所有这些事例充分 证明了我国已认识到所有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 从而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和文话传播。
求质分析
❖ 【简要解析】
❖ 这段文字例举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若干 事件,而后提炼这些事件的共性“所有竞争 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揭示事件的本质, 这就是求质分析法:概括一组事例共性,揭 示事物的本质。
议出方法 议出深刻
——议论文怎样“就例说理”
首先,我们来阅读以下两段文字,并思考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优缺点
【文段1】 论点——贫困也可以是一笔财富 “自古才子出寒门”。范仲淹年幼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稀粥都难以喝到; 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 生活上常靠着兄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由此可 见,贫困也可以是一笔财富。
相一年一度的神社“拜鬼 ”……日本这种背离理性的“纪念”活动,自然
招致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 人更高大!”
❖ 【简要解析】 正反对比

对比的言论、反差的做法,两个民族对待战争的态度在对比中,高下立
现,同时,两个民族灵魂的高下,也在对比中昭然若揭。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往往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比较才有鉴别”,两
❖ 2、 不加分析。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相比前一 种失误,后者更是通病。我们应牢记正反对比的目的,不在于事件叙例的生 动、完整,而在于,从对比中归纳出一个能证明论点的道理,对比最终是为 证明论点服务的。
方法五 披文示意
❖ 阅读以下文段
❖ 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小狗,有大狗,但小狗 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小狗,比喻那些初出 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
【文段2】 论点——出格需要勇气 80后的代表人物,韩寒就拥有出格的勇气。他在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第一 名时,还是一个高二的学生,竟然做出了毅然放弃学业、投身创作的惊人 之举,这在只看文凭不看水平,只看学历不看经历的九十年代,来自社会、 家庭的压力可想而知,在当时情况下,能作这样出格的选择需要偌大的勇 气。
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正面例举之后,再
从反面落笔)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罪恶的角色,作为
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
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 “中国威胁论 ”,还妄图为二战
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
点评文段
❖ 1、两段文字在论证形式上略有差异,但各有长处 ❖ 第一段文字,简例连用,论据丰富 ❖ 第二段文字,详例展开,论据详实
❖ 2、两段文字共同优点 ❖ (1)论点鲜明,即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 (2)论据典型,即用以证明论点的事例,准确、恰当
❖ 3、两段文字存在的共同缺点
❖ 则是“观点+论据”的格式
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
说明论据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高考阅卷中, “说理见长”的议论文,往往更能获得高分,对文
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说理的深度,更能显示出思维的缜密。这个
❖ 【简要解析】 逆向假设
❖ 作者在例举“郭沫若的成绩单与人生发展的反差” 这一事实之后,通过“空发奇想”,“倘若”等假设 性的词语,把“郭沫若”置身于当代语境中,改变了 人物的存在的环境,从而开辟出全新的思考角度,为 议论说理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置身于当 代语境中,自然拉近了与历史人物的距离,更容易表 达自己的切身体验,可以避免空话与套话的说理。
方法六 由果溯因
❖ 阅读以下文段
❖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著成《红楼梦》的 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 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得知,任何辉煌的成就, 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社会规律还是自然规律, 它们都是隐藏在客观物质世界内部。发现它们,掌握它 们,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苦 干到底、精益求精的精神,否则,纵使天赋异禀,也将 一事无成。
❖ 这种格式,只叙不议,只列举了人物的表现,未扣住论 点进行议论分析,通俗来说,就是不问“为什么”
❖ 这种格式存在的弊端是
❖ 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论点是论点,论据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 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 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 足,也不过是一堆材料的堆砌 。
“理”当然要靠论据来支撑,但许多学生在此文体的备考中,往往注重
了论据的积累,而忽略了论证方法的积累。往往是行文亮出观点后,便
直接举例,每个例子后用寥寥数语扣题总结,使得行文缺乏深度,或论
据游离于主题之外,或论证手法单一。
❖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材料和观点之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只是一方 面;对论据进行分析,就例说理,揭示出二者关系则是更为关键的另一 方面。

所谓逆向假设,就是用反向假设性的语言,提出
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
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方法三 定向解析
❖ 阅读以下文段
❖ 对于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有郦道元的文字记载、李渤的 解说,在送子赴任时,又有和尚的见解,但苏轼都感觉不合 常理,坚持实地考察,终于靠搜集的资料和自己渊博的知识, 很好的得出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 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 也不能妄自菲薄。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的言语当作 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 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活力。
披文示意
❖ 【简要解析】 ❖ 契科夫“小狗”、“大狗”的比喻,形象生动,但
形象的同时不免含蓄隐晦,语意指向又不甚明晰, 披文示意就是对作为论据引用的概念、学说或主张 的内涵加以解释、说明或阐发。 ❖ 需要注意的是: ❖ 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学术经 典中艰深难懂的词句时,运用披文示意法是十分必 要的。但所引用对象比较浅显或为人熟知时,则不 必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否则会有重言倒语之嫌。
虚拟他人
❖ 【简要解析】
❖ 材料立足于“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受到西方世 界排斥与国内学者质疑的事实,虚拟旁观者的口气, 或表达认同与反对,或表达强烈的爱、憎情感色彩, 从而确立批驳的靶子,自然而然引出下文的议论。
❖ 虚拟他人,就是指,亮出观点后,为了使观点 更全面,从侧面虚拟他人观点,加以补充论述;在 论证时,为了使行文有的放矢,虚拟他人观点引出 否定对象,有力佐证观点。
高考《考试说明》对写作的有两个等级要求
❖ 1、基础等级: 要求:内容充实——就是论据充足,说理充分
❖ 2、发展等级: ❖ 要求:议论深刻——就是论据充分,议论透彻
❖ 不管是基础等级还是发展等级,都对议论说理 提出了鲜明的要求
近年高考阅卷也有如下反馈

议论文的本质就是以理服人,“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
(基于这段化用《石钟山记》的事实,引出如下议论)
❖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宋代张载语)。 “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 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 的“端”和“始” 。
❖ 【简要解析】 定向解析
❖ 第一段化用《石钟山记》的事实,本可以提炼若干思考角 度,如: 学贵有疑、实践出真知、敢于向权威挑战等,作者则 从这个事实中,提炼出了与论点契合的角度:一个人要善于质 疑,才能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最终才能解决问题,第二段的 解析,清晰指明了说理的方向,这样,事例才能很好地为中心 服务。
❖ 【虚拟表述2】也许有人会说,驱逐这些民族败类,否则国将不国(借他人之 口,表达了强烈的反对立场,走向态度的极端,为下文的反驳议论做铺垫)。 此言差矣,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证明,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 形成的。泱泱中华五千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对于五千年,何其微小, 短时间怎么能让外人充分了解我们的文化,按照不了解者的观点去改变民族 文化,更是可笑。依我看,替换大可不必。但这个信息至少告诉我们,我们 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弘扬中国文化,让中国人热爱它;宣传中国文化, 让异国人了解它。
由果溯因
❖ 【简要解析】
❖ 由果溯因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 此推究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为 什么”,“为何如此”,或如文中所用, “探究背后的原因”等词句,引出对事实原 因的探寻,并从个体原因上升到普遍原因, 这样既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又使文章的行文 自然流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