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高三上物理寒假作业一、近代物理部分(一)波粒二象性·光电效应(2月2日)复习课本第17章,重点复习第2节“光的粒子性”,完成下列基础知识填空和题目。
1、概念:在光(电磁波)的照射下,从物体表面逸出的 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这种电子被称之为 。
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需做功的 ,叫做这种金属的逸出功,符号为W 0。
2、规律: 提出的“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光子的能量与频率的关系为 。
①截止频率:当入射光子的能量 逸出功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即:0____W hv ,也就是入射光子的频率必须满足v ≥ ,取等号时的______0=ν即为该金属的截止频率(极限频率); ②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_________km =E ,由此可知,对同一种金属,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加而 ,随着入射光的强度的增加而 ;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的初动能应分布在 范围内。
3、实验:装置如右图,其中 为阴极,光照条件下会发出光电子;为阳极,吸收光电子,进而在电路中形成 ,即电流表的示数。
①当A 、K 未加电压时,电流表 示数;②当加上如图所示 向电压时,随着电压的增大,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即 ;当电压进一步增大时,光电流 。
③当加上相反方向的电压( 向电压)时,光电流 ;当反向电压达到某一个值时,光电流减小为0,这个反向电压U c 叫做 ,即:使最有可能到达阳极的光电子刚好不能到达阳极的反向电压,则关于U c 的动能定理方程为 。
【练习】某同学用同一装置在甲、乙、丙光三种光的照射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右图所示。
则可判断出( )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要点总结】1、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①光电效应方程:0m W h νE k -= 理解:能量守恒——km 0E W h ν+=②截止频率:hW ν00=理解:0W h ν≥,入射光子能量大于逸出功才可能打出电子 ③遏止电压:m 00k E eU -=- 理解:使最有可能到达阳极的光电子(具有最大初动能,且速度正好指向阳极)刚好不能到达阳极的反向电压 2、光电效应实验的图象①纵截距——不加电压时,也有光电子能够自由运动到阳极形成光电流; ②饱和光电流——将所有光电子收集起来形成的电流; ③横截距——遏止电压:光电流消失时的反向电压。
复习课本第18章,重点复习第4节“玻尔的原子模型”,完成下列基础知识填空和题目。
1、物理学史: 通过对 的研究,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到原子是有内部结构的; 基于 实验中出现的少数α粒子发生 散射,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1913年把物理量取值分立(即量子化)的观念应用到原子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 。
2、玻尔理论:①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做 ;原子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做 ,其他较高的能量状态叫做 ;②原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之间可以发生 ,当原子从高能级E m 向低能级E n 跃迁时 光子,原子从低能级E n 向高能级E m 跃迁时 光子,辐射或吸收的光子频率必须满足 。
③原子对电子能量的吸收:动能 两个能级之差的电子能量能被吸收,吸收的数值是 ,剩余的能量电子带走。
④原子电离:电离态——电子脱离原子时速度也为零的状态,此时“原子—电子”系统能量值为E ∞= ;要使处于量子数为n 的原子电离,需要的能量至少是_____=-=∆∞n E E E 。
【练习1】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
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次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比原来增加了5条。
用△n 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 之差,E 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
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以判断,△n 和E 的可能值为( ) A .△n =1,13.22 eV <E <13.32 eV B .△n =2,13.22 eV <E <13.32 eV C .△n =1,12.75 eV <E <13.06 eV D .△n =2,12.75 eV <E <13.06 ev【练习2】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让一束单色光照射到大 量处于基态(量子数n=1)的氢原子上,被激发的氢原子能自发 地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氢原子的单色光的光子能量 为E1,用这种光照射逸出功为4.54eV 的金属表面时,逸出的光 电子的初动能是E2 则关于E1,E2的可能值正确的是A. E1=12.09eV ,E2=8.55eVB. E1=13.09eV ,E2=7.55eVC. E1=12.09eV ,E2=7.55eVD. E1=12.09eV ,E2=3.55eV【要点总结】其一,要准确理解频率条件: (1)原子对光子的吸收:“只有能量等于两个能级之差的光子才能被吸收”!稍大也不行,除非能把原子电离,电离后电子能级是连续的。
(2)原子对电子能量的吸收:动能大于或等于两个能级之差的电子能量能被吸收,吸收的数值是两个能级之差;剩余的能量电子带走。
(3)原子的电离:电离态——电子脱离原子时速度也为零的状态,此时“原子—电子”系统能量值为E ∞=0;要使处于量子数为n 的原子电离,需要的能量至少是n n E E E E =-=∆∞。
其二,要会画能级跃迁图,并会用“排列组合”进行分析——大量处于量子数为n 的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其可能辐射出的光子有2n C 种,因为大量处于量子数为n 的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会产生量子数低于n 各种氢原子,而每两个能级之间都可能发生跃迁。
复习课本第19章,完成下列基础知识填空和题目。
1、原子核的符号:X AZ 中Z 是原子核的 数,它等于原子核内的 数;A 是原子核的 数,它等于原子核内的 ;常见粒子的符号:质子 ,中子 ,电子(β粒子) ,α粒子 ,氘核 ,氚核 。
2、物理学史:最早发现天然发射现象的是法国物理学家 ,居里夫妇随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 、镭Ra ; 用α粒子轰击N 147原子核,发现了质子,核反应方程为 ; 用α粒子轰击Be 94原子核,发现了中子,核反应方程为 ;小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Al 2713原子核,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P 3015,核反应方程为 。
3、三种天然放射线的性质对比 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产生 α衰变:2n 10+2p 11→He 42β衰变: .实质 高速He 42粒子流电荷 -e 速度 光速c 电离作用 较强 贯穿能力4、核反应:四大类型: 、 、重核裂变、 ;核反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 守恒, 守恒。
衰变规律:α衰变:He Y ____X 42A Z +→,β衰变:e Y ____X 01A Z -+→,两者均发生时,只有 衰变才引起质量数的变化,但两者均会引起电荷数的变化。
衰变的快慢用 T 来描述,它是一个微观概率概念、宏观统计概念;某种放射性元素的质量为m 0,经过时间t 后,该元素剩下的质量为m = ,已反应的质量为 ;元素的半衰期只与 有关,而与核外甚至整个原子分子状态 关,因此元素的化合状态、温度、压强的变化 引起半衰期变化。
5、核能:(1)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中 的能量,也就是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 的能量,叫做原子核的 。
原子核的结合能除以原子核内的 ,得到该原子核的 ;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越大,核子的平均质量 ,原子核越稳定,Fe 5626核子平均质量最小。
(2)核能: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指出,物质具有的能量和质量具有简单的正比关系;核反应过程中辐射出(或吸收)能量时,就一定同时辐射出(或增加)了质量,即核反应中有 .△m ,辐射出(吸收)的能量由公式 算出;当较轻的原子核 为中等质量的原子核时,或者较重的原子核 为几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时,存在明显的 ,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因此, 、 是核能开发的有效途径。
核能计算中的一些单位之间的关系:J __________eV 1=,1MeV= eV ,1GeV= eV ,1u 对应 MeV 。
具体计算核能时,若△m 以kg 为单位,如△m = x kg ,则△E = △m · ,若△m 以u 为单位,如△m = x u ,则△E = 。
【练习1】天然放射性元素T h 23290(钍)经过一系列核衰变之后,变成Pb 20882(铅)。
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A .铅核比钍核少23个中子B .铅核比钍核少24个质子C .衰变过程中共有4次α衰变和8次β衰变D .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练习2】两个氘核聚变产生一个中子和氦核(氦的同位素).已知氘核的质量m D =2.013 60 u ,氦核的质量m He =3.015 0 u ,中子的质量m n =1.008 7 u. 该聚变方程为 ,该过程释放的核能为 MeV= J 。
【要点总结】1、衰变(1)衰变的实质:①α衰变:原子核不稳定,核内两个质子、两个中子结为一体(He 42)抛射出来,形成α射线,故发生一次α衰变,电荷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He Y X 424-A 2-Z AZ +→②β衰变:原子核不稳定,核内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即β射线。
故发生一次β衰变,原子核电荷数要增加1,而质量数不变。
本质:e p n 011110-+→规律:e Y X 01A 1Z A Z -++→(2)计算衰变次数的技巧——先由质量数变化计算α衰变次数,再由电荷数变化、α衰变次数列方程计算β衰变次数。
2、四大类核反应对比类型 可控性 核反应方程典例衰 变α衰变 自发 92238U →90234Th +24Heβ衰变自发90234Th →91234Pa +-10e 人工转变 人工控制714N +24He →817O +11H(卢瑟福发现质子)24He +49Be → 612C +01n(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337Al +24He →1530P +01n (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同位素,同时发现正电子)1530P →1430Si +10e 重核裂变 比较容易进行人工控制 92235U +01n →56144Ba +3689Kr +301n92235U +01n →54136Xe +3890Sr +1001n轻核聚变除氢弹外无法控制12H +13H →24He +01n3、核能的计算2mc E ∆=∆(1)质量亏损是指反应前后体系静止质量的差值; (2)记住一个结论:1u=931.5MeV 。
4、物理学常识 ①光电效应、阴极射线、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者、解释者及其意义 ②α粒子散射实验的操作者及其意义 ③原子光谱的谱线分离特点及其解释者 ④三种天然放射线的本质、产生机制和特性 ⑤两种衰变的本质及其规律⑥四种核反应类型及其遵循的三大规律(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能量守恒)二、电学实验部分2月7日,完成如下部分的填空,并自做一个多用电表的实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