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音乐上册课程纲要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一年级音乐上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小学音乐必修◆教学材料: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授课时间:28课时左右◆授课教师:◆授课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课程总目标】教学目标:1、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通过欣赏优秀的儿童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活动中运用乐谱。
5、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及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6、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爱国主义精神及友爱精神。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课时1:学前教育:了解上课应遵守的纪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音乐课堂常规。
教材分析:(一)全册分析:本学期所用教材是国家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本教材针对新课程标准精神而推出的。
从教育观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学科特点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始终。
本册共分十个单元主题:《好朋友》、《快乐的一天》、《祖国您好》、《可爱的动物》、《静静的夜》、《爱劳动》、《小精灵》、《小小音乐家》、《游戏》《过新年》(二)编排意图:新教材的曲目选择,在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性的可听性。
朗朗上口,易听易记,学生爱听爱唱。
在识谱要求上降低了难度,欣赏曲主要以主旋律以图谱为主。
各年级歌曲还兼顾了年龄特点。
比如:本册教材的图谱、字母谱就是特色。
对于最基本时值“一拍”到各种音符时值,从四二拍到四三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好?朋?友》?一、教学内容:?1、聆听《玩具兵进行曲》2、聆听《口哨与小狗》?3、表演《你的名字叫什么》?4、表演《拉勾勾》?第二课?《快乐的一天》?一、教学内容:?1、?聆听《快乐的一天》?2、?演唱与表演《其多列》?第三课?《祖国?您好》?一、教学内容:?1、?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聆听《颂祖国》?3、?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4、学唱《同唱一首歌》?第四课?《可爱的动物》?一、教学内容:?1、聆听《三只小猪》?2、聆听《快乐的小熊猫》?1、?表演《动物说话》?2、?乐器伴奏《我有一只小羊羔》? 第五课?《静静的夜》一、教学内容:?1、聆听《摇篮曲》?2、聆听、表演《小宝宝睡着了》?3、表演《闪烁的小星》第六课?《爱劳动》?一、教学内容:?1、?表演《洗手绢》?2、?聆听《劳动最光荣》?3、?聆听《三个和尚》?4、?表演《大家来劳动》第七课?《小精灵》?一、?教学内容:?1、?表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2、?聆听《小青蛙》?3、?聆听《野蜂飞舞》?4、?表演《小蜻蜓》?第八课?《小小音乐家》?一、教学内容:?1、?表演《法国号》2、?聆听《号手与鼓手》?3、?表演《布娃娃弹琴》?4、?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5、?聆听《星光圆舞曲》?第九课?〈游戏?〉一、教学内容:?1、?表演《火车开啦》?2、?聆听《火车波尔卡》3、?聆听《捉迷藏》?4、?表演《躲猫猫》?第十课?〈过新年〉一、教学内容:?1、?聆听《小拜年》?2、?表演《龙咚锵》?3、?表演《新年好》?4、?聆听《平安夜》?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初步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并尝试以动作和语言表达欢快活泼的情绪。
3、能学会注意聆听音乐,学习以动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4、知道音的长短,感受音的强弱。
(二)能力目标1、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三)思想教育目标1、养学生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喜爱动物、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能自然流畅的唱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即兴创造活动教学准备:录音机、钢琴、图片、多媒体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一定的音乐常规,可是对音乐的兴趣很强。
尤其是对活泼的、贴近生活的歌曲更加喜爱。
但是四个班的发展很不平衡。
一、二、三班的音乐感觉很好,音准也不错,但是四班的音准、表现力、常规都不是很好,需要继续培养这方面。
提高教学质量采取措施:1、注意通过设计情景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能自然大方的演唱。
2、创设良好的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都能得到发挥潜能的机会,也从中得到乐趣。
3、加强备课和教研活动,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4、及时做好文艺特长生的工作教学时间:二十周教学安排:三十课时教学进度:见附表【课程实施建议】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方式:1、教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和技巧。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进行示范性演唱或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教材进行范唱或范奏;配合教学内容出示相应的挂图及实物(如:乐器),运用录音、幻灯、录相等视听电化教具。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直至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4、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学习方式:1、合作学习。
以小组合作和同伴互助合作方式完成探究等活动。
2、讲授与训练:精讲主要知识,精练主要内容,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学情,调整教学。
(三)课时安排:唱歌课一课时,欣赏课一课时,综合课一课时(四)课外拓展性练习:1、课堂拓展练习:主要通过观察、提问、交流、表演等途径来实现。
2、课后拓展练习:主要通过校本作业,谈话等途径实现。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本《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掌握音乐教学各领域的内容要求及其相互联系,并在教学中将其融合成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例如"感受与鉴赏"即包含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
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同理,"音乐与相关文化"也只有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体现。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和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音乐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
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
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
6.因地制宜实施《标准》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各民族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各学校和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内外音乐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
【课程评价】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合作能力为主。
1、每节课的课堂评价活动:教师要多采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或奖品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
2、每单元的单元评价:应在单元学完后,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阶段性评价活动:要结合课堂评价、单元评价以及平时的课内外活动的情况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