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制造与精益生产比较研究(工业工程课程结课论文)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11级机制班
姓名:
学号:********
2014年 10月 26日
班级:11级机制班
姓名:
学号:20110016
敏捷制造与精益生产比较研究
摘要:敏捷制造是美国国防部为了制定21世纪制造业发展而支持的一项研究计划,在信息化广泛应用的现代制造业,敏捷制造对传统制造生产模式产生一定冲击,并引发启示。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先进制造生产模式中的敏捷制造供应链相关问题,并结合其中的供应链策略与其他诸如“80/20”法则探讨将敏捷制造与精益生产整合的可能性,即精敏加工。
并进一步探讨先进制造模式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敏捷制造精密制造供应链80/20法则
1 研究背景
1.1 敏捷制造
20世纪80年代,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和日本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美国的制造业迅速落寞,甚至动摇美国的经济基础。
为了振兴美国的制造业并且使其在21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1988年始,美国投入大量人力与财力进行制造业战略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美国传统的制造模式——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已经跟不上形势。
制造业企业并没有良好的适应全球化的商业模式,企业的应变能力被提到了战略地位。
《改变世界的机器》系统总结了日本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的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对美国制造业战略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结合于美国在信息化进程的领先地位,提出了能迅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敏捷制造生产模式。
敏捷制造一经提出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1.2 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是衍生自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
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的结果与传统的大生产方式不同,其特色是“多品种”、“小批量”。
精益生产就是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
2 提出问题
企业关于供应链战略及其生产规划不可能只采用一种模式,本文探讨如何将敏捷制造与精益加工相结合,得出一种更适合企业实际生产的一种供应链战略。
3 分析问题:
3.1 敏捷制造特点
1)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周期的全过程满足客户要求。
敏捷制造采用柔性化、模块化的产品设计方法和可重组的工艺设备,使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可根据用户的具体需要进行改变,并借助仿真技术可让用户很方便地参与设计,从而很快地生产出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
2)采用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
21世纪衡量竞争优势的准则在于企业对市场反应的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
而要提高这种速度和能力,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企业内部的优势和企业外部不同公司的优势集中在一起,组成为灵活的经营实体,即虚拟公司。
3)战略着眼点在于长期获取经济效益。
敏捷制造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具有高度柔性的设备进行生产,变换容易,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获取经济效益,使企业长期获取经济效益。
4)建立新型的标准基础结构。
敏捷制造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分布在各地的各种资源,要把这些资源集中在一起,以及把企业中的生产技术、管理和人集成到一个相互协调的系统中。
3.2 精益生产特点
1)精益生产以简化为手段,消除生产中一切不增值的活动。
精益生产方式把生产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都视为浪费。
为杜绝这些浪费,它要求毫不留情地撤掉不直接为产品增值的环节和工作岗位。
在物料的生产和供应中严格实行准时生产制。
2)精益生产强调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
精益生产方式把工作任务和责任最大限度地转移到直接为产品增值的工人身上。
而且任务分到小组,由小组内的工人协作承担。
为此,要求工人精通多种工作,减少不直接增值的工人,并加大工人对生产的自主权。
当生产线发生故障,工人有权自主决定停机,查找原因,做出决策。
小组协同工作使工人工作的范围扩大,激发了工人对工作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更有利于精益生产的推行。
3.3 敏捷制造与精益生产共同点
1)两者都强调质量至上,质量的保证是制造业企业的根本;
2)两者均强调交货期最小化,精益生产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敏捷制造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谋取更大的市场。
3)两者业务流程的改进,强调员工之间的协同合作。
精益生产是为了简化工作流程,裁掉不必要的冗余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敏捷加工是为了创建一个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加快信息流与物料流的传递以达到缩短交货期的目的;
3.4 敏捷制造与精益生产不同点:
1)动机不同。
精益生产动机是成本,通过减少一切不需要的流程来提高效率;敏捷加工的动机是为了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以便迅速扩大市场,获取利润。
2)产品特性不同。
精益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比较长,而且需求稳定且可预测,适合比较大的规模生产;敏捷加工适合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且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规模较小;
3)制造流程改进的手段不同。
精益生产制造流程改进主要是通过简化产品结构,提高机器柔性,简化生产单元和组织结构来提高生产效率。
精益生产制造流程的改进专注于企业内部的流程重组,偏重企业的战术层和作业层。
敏捷制造则强调人员、技术和组织管理的集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基础,将供应链中的业务活动分解为相对独立的环节,不同企业之间为了一个目标达成共识,形成一个扩展企业。
敏捷制造着重于企业间的资源组合,属于战略层面。
4 解决问题
4.1 探讨混合供应链对企业选择生产制造模式:
对市场的分析最主要的就是对需求的分析,而需求分析又可以分成基础需求与波动需求两个方面分析。
一般来说基础需求易于预测,企业可以通过预测结果使用精益化生产来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
而波动需求很难预测,一般与创新型产品相互联系,这就使得企业需要加大成本用于打造一个高效的物流与信息流的系统,控制基础需求产品的生产量来达到基础需求与波动需求之间的转化。
从中可看出一个企业很难使用单一的精益生产或者敏捷生产的供应链及其策略,所以一个结合两者特点的供应链策略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将供应链从上游到下游的缓冲点姑且称为“库存点”,易于理解在这一点之上,生产的驱动力以预测为主,其产品特点是种类较少,易于预测,因而这一段生产的特点比较符合精益生产的特点,可以在这一段用精益生产;在“库存点”之下生产的驱动力转变为需求为主,市场波动因素影响作用加强,因此此处适合敏捷生产。
综合在一起,在供应链上游可以采用精益供应链,因为此时的产品是可以预测的;在“库存点”下游必须使用敏捷供应链,因为此时需求占主导,不确定性加强。
产品种类的不同其供应链的“库存点”的划分也就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一个整体的精益供应链经过“库存点”转化为敏捷供应链,从而组成了一个混合供应链的供应链策略,利于企业减少成本,加强服务。
4.2 探讨“28法则”对生产制造模式的选择
80/20法则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指导供应链战略。
大量实践与分析指出,80/20法则适和于企业生产,销售与顾客需求模式。
将产品分为A与B两个区,A区为20%可测产品,满足
于80%的用户需求;B区为80%多变产品,满足20%用户需求。
通过分类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生产与管理模式。
A区采用精益生产,B区采用敏捷加工。
如此组合可以降低供应链成本并且有提升服务空间的可能性。
5 结论
从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的特点可以看出,精益生产强调在一种平稳的可预测的环境下通过精益化生产产生一定规模经济并且杜绝一切非增值项目来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成本;敏捷制造强调企业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快速了解客户需求以加强对客户的服务。
这两者在企业制定生产计划与供应链战略时是互补的,企业在综合考虑产品特点、生产能力、市场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吸收两者的优点,已达到企业的优化的集成管理。
参考文献
[1] 狄瑞坤,蒋君侠.集成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的混合供应链[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2年5月, 36(3).
[2] 刘日杰,刘佳.试论精益生产方式的管理思想[J].社科纵横, 2006年12月, 21(12).
[3] 杨竹青,凌鸿.国外敏捷企业研究体系及发展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11月, 29(21).
[4] 穆以东.敏捷制造技术与改造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关系[J].科技视界, 2012年05月(15).
[5] 郑晓霞,畅俊.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J].科学之友, 2009年04月(11).
[6] 蒋美仙,林李安,张烨.精益生产在中国企业的应用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5年06月(下).
[7] 王美会.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比较研究[J].科技与产业, 2012年07月,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