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原文: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生命是一个过程)现在告诉大家,你看它都是很完整的,就是四个字,四个字的。

其实大家可能老觉得养生,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们很多的养生方法,我告诉你,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养生,比如说同样读这句话,你是吟诵下来的,你声音如果保持了一个抑扬顿挫的话,你本身就养气。

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去读《黄帝内经》,不要怕读不懂,前面不懂,后面都会有人给你解释。

那么昔在黄帝,生而神灵,这第一段讲的什么意思呢?实际上是在讲生命是一个过程。

昔在,我稍微说一下这个昔字,昔字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昔(象形字),就是日在水下,太阳已经到了洪水里边了,这意味着一个很远古的洪水时代,那么用英文来翻译就是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

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黄帝,生而神灵,看上去好像是在说黄帝,实际上真的是在说黄帝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出生都不是神灵吗?那么生而神灵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神灵就告诉你,任何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不可思议的那一方面。

比如我们想一个受精卵,然后在经过细胞分裂,然后再经过十月怀胎,他就能够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神灵吗?所以实际上这不是单纯在说黄帝,而是说我们人的生命都是生而神灵。

我们每个人都生而神灵。

而且我现在告诉你,每个人生而神灵都是有相的。

养生智慧所谓神灵大家看下面我举个老子的一句话,叫做什么呢?老子是最爱用小孩子来打比方的,老子最喜欢的几类人物,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少女。

那么他说小孩子说什么呢?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的小孩子连毒虫,比如说我们大家在生活当中都看到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有狼可以把孩子抱回去,没听说过狼把大人抱回去,为什么?想没想过,为什么能去把小孩子抱回家去养一个狼孩出来,没说把你抱回去,为什么?因为什么呀,小孩子在老子的眼里,老子就解释,这是为什么,因为小孩子阳气特别足,阳气特别足,肾精特别足的话,他就不懂得恐惧。

所以我们原先说过,泰山崩于前而不乱的,只有一种人就是婴儿。

小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叫做骨弱筋柔而握固。

握固我问过很多人,练功的人,都说握固怎么握,其实都不知道。

其实这也就是小孩子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小孩子能告诉我们很多人生的道理。

大家仔细去回想,家里的小孩子出生的时候有一个相,小孩子的手是什么样子的,想过没有,看见过没有,什么叫握固,到底这样是握固,还是这样是握固,小孩子的手到底是怎么放的,一定要记住,小孩子的手都是这样放的,这就是握固,放在哪儿了,为什么握固,固什么?握什么?记住我们的手有劲能握住的时候,实际上说明我们有一条经脉的经气是特别足的,就是肝经。

肝主握,肝在变动为握,只要你这个握力出问题了,都是肝的问题。

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第2页)11076">那么握固是怎么样的呢?它一定是掐住这儿,就是无名指的指根处。

那么古人,练功的人认为,这个指根处相当于是肝魂的关窍。

那么小孩子大家都要知道,他握的是什么呢?握的固的是魂,为什么小孩子要固魂呢?实际上小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有自保功能。

我们大家都看过小孩子有什么呀,有囟门,对吧,就是这有一个呼打呼打那个囟门,囟门在古人眼里就认为那是一个灵魂来回出入的地方。

那么小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一定要能够固住他这个魂。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老太太,就是治小孩子的病,都认为是小孩子的魂走失了,叫魂的就是这种。

实际上是什么,小孩子自己能够自保,他自己就会固住这个。

觉得一定要记住,小孩子的握力是最大的,过去有人解释,说小孩子握力最大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是来抓钱的,出生了就是来抓钱的,不是这样的。

小孩子实际上是说明他的肝气特别足。

同时还有一点你们想想,人要死的时候有一个比方,是什么比方?人死的那一瞬间是怎么样的,撒手而去。

你哪怕是一个半身不遂,都抽成什么样的那种人,在临死的那一瞬间里也啪嗒会散开。

而这个在中医里解释是什么呢,就是肝经肝魂全都散了,一定是撒手而去。

不是说你不握了,这时候你说对要死的人来说那钱确实没太大作用了。

但是大家要清楚,人体它就有这种功能,所以这个生而神灵,大家要记住,就是说每一个生命的出生都有他的不可思议的地方。

老子再接着形容小孩子的时候还说了几件事。

原文: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这是什么意思,他就说小孩子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就是牝就是母马,牡是公马。

就是他并不懂得男女的性交,可是小孩子,尤其小婴儿,小男孩他都会有勃起。

这是什么现象呢?在西方医学里它怎么解释,像弗洛伊德,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就说,这个是什么原因呢,是说小孩子有性欲,这就是西方的理解,就是弗洛伊德他不懂。

这不是说小孩子有性欲,老子在这里解释的非常清楚,说这是精之至也。

他精特别足,他不需要去想男女之事,而能够得到的这种一阳初起,是他精足的一个表现。

记住咱们现在还得去想,去看很多东西才能达到他这个效果,那实际上是因为什么,我们现在是靠刺激来完成这件事,而他是靠精足。

所以大家看小孩子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然后是终日号而不嗄,什么意思呢,就是整天地哭嗓子不带哑的,这都是他的生而神灵,我们试着哭一回试试,一哭就怎么样,就哑了。

因为什么,和之至也。

气是和的,他不伤他的气。

小孩子哀而不伤,他哭就是想表达他一些愿望而已,他不会把这个欲念留在自己的心里。

只要你满足他了,他也就好了。

这就叫生而神灵。

就这一句话咱们可以讲很多。

“弱而能言”,想一想什么叫弱而能言,难道只有黄帝在很小的时候能说话吗?不是这个意思,经典的意思是什么呢?弱而能言是说,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当小孩子刚学会说话以后,他会说什么样的话,言实际上是有逻辑,讲真理的意思。

智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第3页)11076">人言为信嘛,人和言放在一起是真实的意思,那么我们仔细想一想,其实小孩子是问真理的,小孩子经常会问一句话,妈妈我从哪儿来,这句话你不要小瞧,这句话是整个二十世纪人类的三个没有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第一个就是说我是谁,第二个我从哪儿来,第三我往哪儿去。

小孩子就会问这些很根本性的问题,我是谁呀,我从哪儿来,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小孩子可以问这些根本性的话,而我们越长大以后,我们慢慢慢慢的,大家可以去回想,从明天早晨你开始记录,你从早晨第一句话记录到晚上最后一句话,你看看你要多少话是废话。

早晨一起床,起了吗?就问人家,废话吧,完全是为了应酬。

吃了吗?你又不请他吃,对不对,所以我们很少有人说,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想我是谁?要思考这些问题,不思索这些问题,二十世纪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中西方文明都是在解决这一个问题,西方文明的终极问题,哲学的终极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认识你自己。

实际上就是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而中国文明就是天人合一,要知道何为天,何为人,我跟天到底有什么一种相关性。

人是小天地,我怎么跟天地和合的。

天有一个因天之序,我为什么做不到?所以这叫弱而能言。

“幼而徇齐”就说小的时候因为精不伤,所以成长非常地迅速。

所有的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16岁之前,那个儿长得都特别快,对不对。

你会发现青春期以后,慢慢慢慢人的生长速度就放慢了。

徇齐就是快的意思,都是很快速的意思。

然后是“长而敦敏”再往上长一长,长到中年了就有点傻了,敦厚,心就是比较厚,厚道了,然后敦敏,敏在古代是一个什么相呢?是一个人给别人扎头发,实际上是讲礼仪的这么一个项目。

就是长大了,虽然有点厚道了,但是懂得礼节,懂得约束自己了。

这叫黄帝,就是说真正的圣人都是懂得约束自己,不仅要掌控自己,而且要约束自己。

然后是“成而登天”,所以你才有成就,或者是你将来能做到多大,这是下一步。

所以我们这整个第一句话都是在讲一个,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的每一步,我们都要有一个深刻的反省。

甚至包括我们要向小孩子去重新学习,认识生命的真理。

小孩子是可以帮助我们成长的,大家千万不要忘了这一点,不要认为他什么都不懂,实际上是我们什么都不懂。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在看的是他要懂的东西。

好,下面一段就是黄帝乃问于天师曰,天师是什么?天师就是自然之师。

《黄帝内经》这本书,实际上是黄帝跟他几个老师的一个对话。

那么最初最早的经典全世界一样,全世界像《柏拉图对话集》、《苏格拉底对话集》,最初都是以对话的方式存在的,都是一种探寻。

全世界的哲学最初都源于一种探寻,就是说我要问一些很关键的问题。

那么黄帝问于天师,这个天师是有名字的,叫歧伯。

他就问他的老师说:原文: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这话看上去好像是古人说的,实际上拿到我们现在一点都不会过时。

它这句话就在问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过去的人能活得很长久,而且能保持身体的不衰老。

而我们现在的人只要过半百,只要过了四五十岁以后,我们的身体就开始出现衰老。

他问了两个问题,是时代变了还是人的问题,这才是很关键的。

到底是在人还是在时代,所以下面接着看原文: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所以歧伯在这儿回答的是人的问题,他说时代没有变。

因为什么呀,千百年来人的本性都没有变,人是不变的,再怎么进化,你说人能进化出几只眼来。

天的顺序永远是春夏秋冬,永远是东西南北。

所以变的只可能是人的心,所以他就说其知道者,知道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我们先前所讲的十二时辰养生,全部都归结为一句话,都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所谓阴阳是什么呢?阴阳就是天地的变化,术数就是四季。

就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的那个时间段。

上古之人知“道”的这些人,知“道”,这个道可不是普普通通就能知道的。

我们现在动不动就随随便便地回答,我知道了,这是不对的。

古人交代你一个任务的时候,顶多回答是诺,好,发诺这个声音的时候,你自然头要低一下,这表现你听进去了,听到心里去了。

知道了,这个态度很傲慢,道是你随随便便可以知的吗?所以大家不要那么回答问题,从此以后要注意。

不是说古人弄了一套假东西在这儿说,假仁假义,你动不动就低头,不是。

你低头的动作就表示你心里的接受,这个一定要明白。

所以他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吃饭喝东西都要有节,这个食饮,吃的东西和喝的这些东西都源于什么,源于地,五味源于地气,五味都是从地上生长出来的,所以它叫地气,地气是什么?地气有一个最关键的是一个节气的问题。

就是什么时间该吃什么东西,这是什么时间得什么时间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