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公民的基本权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公民的基本权利》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设计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享有公民权利在个人成长及参与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2.体会公民权利对个人、家庭、社会及国家的价值。

二、能力目标
能够尊重他人合法权利,学会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三、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懂得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性。

2.知道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实现的具体方式。

重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难点: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刘斐,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大家想不想和她做朋友?别急,我们先看看刘斐的介绍。

一个女婴降临人间,父母给她起名叫刘斐。

小斐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她6岁上小学,12岁步入中学校园。

刘斐喜欢绘画,升入初中后,她的两幅作品被一家出版社采用。

刘斐品学兼优,获得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

高中毕业的暑假,她参加勤工俭学,获得 1 000元收入。

在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中,年满
18周岁的刘斐给自己满意的代表候选人投下了庄严的赞成票。

提出问题:请说说刘斐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答案提示:姓名权、被抚养权、受教育权、著作权、荣誉权、获得劳动收入权、选举权。

【讲授新课】
一、政治权利和自由
1.活动一:“投上宝贵的一票”针对刘斐趁假期回乡参加选举一事。

思考:(1)公民享有选举权应同时具备什么条件?(2)公民行使选举权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1)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年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2.教师:我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3.活动二:探究监督权的行使
阅读教材P33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及下图。

思考: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提示:罗先生是在行使监督权。

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不得捏造事实、制造假证、诬告陷害他人等。

4.归纳总结
二、人身自由
1.活动三:法治在线
“辱母案”中,于某在母亲苏某和自己被11名催债人长达一小时的侮辱后,情急之下用水果刀刺伤了4人。

被刺中的杜某自行驾车就医,却因失血过多休克死亡。

相比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某无期徒刑,二审虽然同样定为故意伤害罪,却依法按照各种情节判处有期徒刑5年。

于某是在人身安全面临现实威胁的情况下才持刀捅刺,且其捅刺对象都是在其警告后仍向前围逼的人,可以认定其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于某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

判决书中有一句说得好:于某及其母亲苏某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但于某
的防卫行为超出法律所容许的限度,依法也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思考:(1)于某及其母亲的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2)该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1)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到了侵犯。

(2)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在自身人身自由受到侵犯时,不要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要依法学会维权等。

2.教师:(1)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3.活动四:法学界有一句名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住宅不受侵犯。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4.活动五:权利辨析——私拆、毁弃他人信件
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现象:未经同意,老师拆看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子女的信件,领导检查下级的信件。

拆看信件者均认为自己有教育或管理的权利。

思考:上述行为是否合法?请简要说明理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答案提示: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总结:
6.教师总结:对公民的人身权利,我国宪法都有明确规定,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1.活动六:情景再现——抓小偷
阅读教材P37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思考:警察征用摩托车的行为涉及公民的哪项基本权利?
答案提示:财产权。

教师: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

2.活动七:材料链接——教育公平
第一个是保基本。

保基本主要是保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覆盖,重点是义务教育。

第二个是补短板。

补短板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补区域不平衡的短板。

二是补齐农村地区的教育短板。

三是补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

第三个是精准扶助困难群体。

一是保障贫困、困难群体的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面向残疾儿童,办好特殊教育。

三是要解决好社会关心的进城务工人
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思考:国家采取以上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有什么意义?
答案提示: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

3.教师提问:除此财产权和受教育权之外,我国公民还享有哪些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答案提示:劳动权、物质帮助权、文化权利等等。

4.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了解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等基本权利,知道了宪法是怎样保护这些权利的,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权利的重要性,增强权利意识,学会珍惜、爱护、依法行使这些权利。

典型例题
选择题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五项检查。

此举有利于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 B )
A.人身自由权 B.隐私权 C.生命健康权 D.名誉权
2.在商场买完东西往外走的中学生高某,被身边一位刚丢了钱包的青年怀疑为小偷。

该青年要对高某进行搜身,高某用法律知识劝阻了他。

高某讲的法律知识可能有( D )
①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②公民享有通信自由
③公民享有财产权④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3.高利贷逼债者长时间拘禁债务人。

这种行为剥夺了债务人作为公民最基本的(B )
A.生命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权 D.言论自由权
4.如今的校园内,加入“手机一族”的中学生日渐增多。

有的同学在上课时间用手机玩游戏、发微信,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受到老师的批评。

这一现象说明公民在行使权利时( D )
①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要在法律规定的权利范围之内
③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④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八年级学生小飞在网上发帖,写道:“学习困难成绩差,别人戏我豆腐渣。

升学渺茫枉费力,弃学打工挣钱去。

”作为小飞的好友,你应该这样劝他( C ) A.打工是件苦差事,还是上学轻松些
B.受教育是你享有的权利,你有放弃的自由
C.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应履行的义务
D.外出打工,我们的生命健康权得不到法律保护
6.2019年6月10日,长春市某中学组织开展了一次以“话说权利与义务,感悟人生责任”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一:述说权利
根据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公民事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劳动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婚烟家庭权利、诉讼权利等。

(1)上述哪项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劳动权利
(2)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其中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什么?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承上题,公民享有该项权利应满足哪些条件?
我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活动二:体会感悟
(4)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5)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