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1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1

从《史记》中看司马迁的政治思想摘要:《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在笔下的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司马迁将其主张的政治思想融入其中,直接或者间接地表明自己对统治者的执政理念的看法。

本文将从“崇尚德治,反对暴政”“主张顺民之俗,颂扬无为政治”“反对分裂割据,颂扬秦汉统一”“认同天人感应,肯定人事作用”四个方面来阐述司马迁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政治思想司马迁在我国古代是最有创造天才的历史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有着坚强的毅力、崇高的人格和卓越的史才,所以在两千多年前就“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融汇百家学说、各种知识于一编,将各种文化典籍整理编撰为一部历史著作,即纪传体《史记》。

《史记》是一部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见识超群的历史巨著,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历史哲学,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是伟大中华人格的凝聚,是一部“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的浓缩。

司马迁在《史记》上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辅助,他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融入了自己的心血《史记》。

纵观《史记》,我们可以体会到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基本倾向是倡导儒家的“仁政”为本,辅以道家的“无为”为表的统一体,同时对于阴阳、名、法、墨各家也兼收其长,扬弃其短。

这在《论六家要指》中有着明晰的阐述。

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融合儒、道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料,而且更主要地是总结历史经验“自古志镜”提出的。

所以,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属于经世致用型,而不是思辨理论型,他既不是儒家,又不是道家,而是升华历史经验自成一家。

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崇尚德治,反对暴政在司马迁笔下,“德治”与“暴政”是相互对立的,作者的褒贬倾向特别鲜明。

在《太史公自序》中将古圣先贤禹、汤、文、武称颂为德治之君,说夏禹“德流苗裔”,周文王“德盛西伯”;而对于夏桀、殷纣、周幽王、周厉王,以及秦始皇、秦二世这些君王,贬抑为“暴”。

司马迁用这一政治观念模式总结历史经验。

在《夏本纪》中,他表述“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叛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

在《殷本纪》中表述: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女,……百姓怨望而诸侯有叛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

而周文王“修德行善”,诸侯多叛周而往归西伯。

古代“虞夏之兴”,“汤武之王”,因修刃行义,“德洽百姓”;而桀、纣、幽、厉之亡,则是因暴虐不仁。

中古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而“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这里所说的本,就是仁义之本。

近世楚亡汉兴,也因“子羽暴虐,汉行功德”。

汉兴百年之间,“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着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

所以司马迁明确地宣称,他写作《汉兴以来诸侯王表》的目的,就是“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后世得览。

形势虽强,要之以仁义为本”。

司马迁崇尚德治,反对暴政,但并不排斥“法治”,而只是认为“刑法”不是治政的根本,不能带来太平,更不应酷烈。

循吏、酷吏两传序论对照极为鲜明。

《循吏列传·序》:“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酷吏列传·序》:“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很显然,司马迁认为暴力和法,是治政之“具”,不可缺少。

但“具”只是手段,不是政治的目的。

“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这才是目的。

为政之道,是以“德治”导致天下太平。

“德治”是儒家政治的根本。

“德治”也就是“仁政”,出发点虽然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具体内容却是轻徭薄赋,主张节制对人民的剥削,缓和阶级矛盾。

这一政治理论基础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司马迁用古今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民本思想,可以说贯穿《史记》全书。

但司马迁并不是仅仅这样,他认识到人民力量对历史的演进起最后的决定作用,而且还肯定了人民的反暴斗争,大声赞扬革命行动。

司马迁所谓的“革命”,也就是变革天命,有道伐无道。

战国时,孟子更发展成为民贵君轻说,盛赞武王革命诛“一夫纣”。

汉代景帝时发生过儒学博士辕固生与道家博士黄生进行的关于汤伐桀,武王伐纣是不是革命的辩论。

黄生认为汤、武之举是“臣弑君”,大逆不道。

辕固生认为汤、武革命是“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

由此可以知道“革命”是先秦至汉初儒家的一个进步观点。

但是,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大一统的思想控制,这时的儒家学说是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为基准,原始儒家的民贵君轻说,被束之高阁。

在这样的背景下,司马迁不仅继承了原始儒家民主性的精华,而且发扬了汤、武革命的观点,提出了反暴政的思想。

司马迁为陈涉作世家,把他与汤、武并论:“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道而陈涉发迹。

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发难”。

项羽灭秦,司马迁热情地歌颂了他,为之立本纪;而项羽暴虐,同样也受到司马迁无情的批判。

《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大旨都是歌颂反暴精神的。

所不同的是,《刺客列传》反映的是政治斗争,宣扬锄强扶弱的正义精神。

至于游侠,可以说是颂扬绿林义气,宣扬下层人民扶弱的一种形式。

游侠为受压迫、受冤屈的下层人民伸张正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司马迁歌颂他们,表现了他同情广大人民的反暴愿望,这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正统史家的非难。

但这正是司马迁思想闪光的精华之一。

二、主张顺民之俗,颂扬无为政治无为政治在理论上是“因循为用”,与“多欲滋事”正相反对。

总观《史记》可以看出,司马迁所歌颂的圣君贤相,都是“因循为用”的;所抨击的暴君污吏反都是“多欲滋事”的。

五帝三王与汉初君臣都是“因循为用”的;三代末主与秦皇、汉武帝都是“多欲滋事”的。

前者兴盛,无为而无不为;后者衰败,为所欲为而国家破亡。

司马迁所讲的“因循为用”,来源于道家的思想资料,但却同老庄之道有着本质的区别。

老子的“无为”,主张绝圣弃智,灭去人欲,要把历史拉回到古朴的原始社会中去。

司马迁所讲的“因循”却是顺民之俗,给人之欲。

他在《货殖列传》里明确地提出了欲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主张施政要随从民俗。

他说:“故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因此,《货殖列传》一开篇就把老子的小国寡民主张作为批判的靶子引用。

其实,《老子》五千言中连一个“因”字也没有。

司马迁从“无为”学说中引出“因循”是一种创新和发展。

“因循”不是消极的率由旧章,无所作为;恰恰相反,而是“因势利导”之“因”,积极地与时迁移。

《论六家要指》说:“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是用道家的语言,表达了法家的进化论思想。

司马迁把老庄申韩合传,是发人深思的。

韩非说:“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又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司马迁还说“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法后王”出自《荀子·非相篇》。

司马迁所讲的“因循”,其政治内容分与韩非的“随俗施事”和荀子的“法后王”是一脉相承的。

“因循为用”的政治实践是汉初的无为政治,受到司马迁的称赞;“多欲滋事”的政治是武帝的文治武功,因其过度使用民力而受到司马迁的批判。

汉初无为在指导思想上是“国家无事”,“君臣无言”;具体措施则是约法省禁,与民休息。

无为治国的原则,高低在世时已自匹夫而得“天统”,原因就是他顺民之俗,“承蔽易变,使人不倦”。

吕太后无为,“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文帝“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司马迁许之为“德至圣”的“仁”君。

萧何为相,“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曹参因循,“天下俱称其美”。

文景之世的社会,在司马迁笔下,被描绘成理想的社会。

《律书》云:“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司马迁在《平淮书》中明确地指出,汉兴七十年之“盛”的原因,是“国家无事”。

所谓“国家无事”,并不是没有事和不做事;这乃是与汉武帝时国家多事相对而言。

查《汉书》各帝纪。

惠帝有城长安之事;高后元年有置孝弟力田官劝农之事,二年有改行八铢钱之事;文帝有平济北王刘兴居叛乱之事;景帝有平吴楚七国之乱之事。

这些事是必须要办的,它不是君臣们人为制造出来的,而且在办事时又有所节制,所以说“无事”。

例如惠帝几次城长安,都在农闲进行,三十日而罢。

“国家无事”的前提是“君臣无言”。

曹参为相,“日夜饮醇酒”。

“卿大夫已下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曹参对惠帝说:“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

可见无事、无言就是垂拱无为,守职尽责,依法办事,不滋事扰民。

武帝即位则不然。

他大事兴为,臣下争言利害,一事未就,一事又起,这就是西汉由盛转衰的原因。

《平淮书》也有具体描述,“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加之“兴利之臣自此始也”,超过了整个国家和人民所能负担的极限,给社会带来了灾难。

到了武帝晚年,国家呈现“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残破景象,大类亡秦之迹。

汉武帝后期的衰败,司马迁早在元封年间兴隆景象之时就察觉了。

所以《平淮书》赞语的结尾意味深长地以秦谕汉,用历史的教训来向汉武帝敲警钟。

请看司马迁的批评: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古者尝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犹自以为不足也。

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

曷足怪焉。

这里所说的秦统一币制,“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乃是隐喻汉武帝垄断盐铁财货,随意变革币制搜刮民财的写照。

集天下之财,用于“外攘夷狄,内兴功业”,以至于“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境地,而专制者“犹自以为不足”。

司马迁批评武帝的多欲,讥刺他的迷信荒诞,就在这“犹自以为不足”上,而并不是对他整个事业的否定。

西汉政治从“无为”转向“多欲”,乃“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是历史大势和必然发展。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外征内作,把西汉推向极盛。

封禅、改制、正历、四夷归服,一派博大气象。

《太史公自序》云:“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一统鼎盛局面,司马迁怎能不歌颂呢?由此可见,司马迁对汉武帝多欲滋事的批判,是指他好大喜功,过度使用民力而言,并用以表现他提倡德治,顺从民望的政治观点,以及对文景之世无为政治的依恋和向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