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史记的体例
《史记》原名"史太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皇 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在中国散文发展史 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 国的传记文学。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 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03篇,五十多万字。 全书共130篇: 12本纪(记载从黄帝起到汉武帝时的历代大事,基本为编年式的): 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 10表(用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错综复杂的史实;书,记述政治, 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或重大事项): 30世家(记述贵族诸侯的活动及事迹): 70列传(分别记载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史记》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各体互相配合;这种体例成为以 后纪传体历史著作的典范。
史记的文学性 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二、人物形象塑造 三、语言艺术
一、史记的叙事艺术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 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 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 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 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 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 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 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 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 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如信陵君的 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 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 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 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 故事……。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不胜枚举。众多大大 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性的基础。虽然先 秦历史著作中也包含有故事成分,但同《史记》相比, 不但数量少得多,而且除了《战国策》中少数几个故 事,也显得简陋得多。以后的历史著作,也不再有 《史记》那样的情况,这是《史记》在中国众多的史 籍中特别具有文学魅力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 "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 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 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 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 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 汉武帝宠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 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 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 审问下来,把司马迁 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 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 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 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 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
前者如刘邦、韩信、苏秦,后者如项羽、李斯、田 横。又在这变化过程中,充分暴露出当时人的诸如 势利、报复心之类普遍的弱点。如刘邦微贱时嫂子 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 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李广免职时受到霸陵尉的轻 蔑,复职后他就借故杀了霸陵尉;韩安国得罪下狱, 小小狱卒对他作威作福,他东山再起后,特地把狱 卒召来,旧事重提……。这些命运变化和恩怨相报 的故事,最能够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揭示 出人性的复杂性。
司马迁与《史记》
1.李陵事件: 2. 太史令之职 3.写作过程 4. 史记的体例 5.史记的文学性 6.史记的思想性
7. 留给后人的思考
李陵事件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 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 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 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 步兵团团围困住。尽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 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匈奴兵越 来越多,汉军寡不敌众,后面又没救兵,最后只剩了四 百多汉兵突围出来。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李陵投 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 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过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积累。在 《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到 了《战国策》,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也更为鲜明。 但由于它们以历史事件为本位,人物的描写只是片断地 散见于叙事之中,缺乏完整性。另外,像《晏子春秋》 专写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不过,它也只是把晏子 的许多故事结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总 之,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 象的刻画,总的说来也还比较简略。《史记》在这样的 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 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
太史令之职
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 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 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 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 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 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 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 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 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 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 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 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另外,《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也同时具有史 学与文学两方面的意义。所谓"互见法",即是将一 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 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 叙述为主。司马迁运用此法、不仅是为了避免重复。 为了使每一篇传记都有审美意味上的统一性,使传 主的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就必须在每一篇传 记中只写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而为了使整 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就必须在其他地方补写出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经 历。这是人物互见法的意义。
司马迁非常清楚地知道:迎合社会、迎合世俗的人,往往得到幸 福;反之,则容易遭遇不幸。他常常用比较的方法,表现他的这 种看法。如《苏秦列传》写才能杰出的苏秦被人刺死,他的平庸 的弟弟苏代、苏厉却得享天年;《平津侯主父偃列传》写主父偃 锋芒毕露而遭到灭族,公孙弘深衷厚貌却安享富贵尊荣……。但 司马迁绝不赞美平庸、苟且、委琐的人生。《史记》中写得最为 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 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 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 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 不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刎;屈原为了崇高 的理想抱石沉江……。在这种反复出现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 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他告诉人们:即使命运是不 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我们从中看到汉武帝 时代的文化中那种壮烈的人生精神,为之感叹再三。
写作过程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临终 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他 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 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 受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 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 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 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 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 得生命的最高实现。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淫威和 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形式。
对于《史记》所描写的人物,人们可以强 烈地感受到他们面目活现,神情毕露,如日本 近代学者斋滕正谦所说:"读一部《史记》, 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 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 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 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李广"为人长,猿臂", 蔡泽"易鼻、巨肩、魋颜、蹙齃、膝挛"等等,虽然 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而且司马迁很少单纯地描 写人物外貌,而总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种或隐或显 的联系,所以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譬如读过张良 的传,我们很难忘记他的"如妇人好女"的相貌。神 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廉颇蔺相列传》写蔺相 如使秦,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柱,欲 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怒发上冲冠", 好像可以亲眼看到一样。
从总体上说,《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 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它以大量的个 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其中写得比较成功、能够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如项羽、刘邦、张良、韩信、李斯、 屈原、孙武、荆轲等等,就有近百个。正如前面已经提到 的,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从事各不相同的活动, 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命运。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 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 多采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又各有较鲜明的个性。不同身 份、不同经历的人物固然是相互区别的,身份和经历相似 的人物,也并不相互混淆。张良、陈平同为刘邦手下的智 谋之士,一则洁身自好,一则不修细节;武帝任用的酷吏, 有贪污的也有清廉的……。凡此种种,在给予我们历史知 识的同时,又给予我们丰富的人生体验。
司马迁出了监狱以后,担任中书令。后来, 终于郁郁不乐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记》 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 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 整的交待,此后其事迹不清,大概卒于武帝末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