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哲学第四课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哲学第四课
A.
B. C.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答案 A 解析 考查如何对待规律。材料说的是在抗洪救灾的过
程中,一定要未雨绸缪、有所作为,故选A。B项中“改
造”规律错误,C说法错误,D与材料无关。
11.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冲进县城,并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三分之二县 城受威胁,造成重大损失。泥石流的爆发与人们破坏森 林植被,大量山体裸露,滞水能力降低有着密切关系。
A.①②③ 答案 B
B.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①是自然界的物质性,排除。
7.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
定并长久不变,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
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制度并不是由人随意规定 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 )
A.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把握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多样性是指世界上存在 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物质具体形态和现象。但世界的本质 只有一个,是物质而不是精神,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
1 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
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有
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 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考点四、规律 1.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
2.
(1)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
这告诉我们(
A. B.
C.
D.人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规律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受到自然 地惩罚,表明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故选C。
12.“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 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 B. C.
佐证了(
A. B. C. 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 答案 D 解析 对月球的深入认识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哲学关于世界
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任何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
反映,A项不正确。B项不属于“唯物论”观点,不能选择; C项中的“各种唯物主义”的说法错误。
考点三、
1.运动
(1)含义: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 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 (2)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 体(承担者) (3)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A.①③ B.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②说法错误,故不选。 ④中“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观点,而不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答案 A
2 “嫦娥二号”携带的高性能照像机拍摄到了月球表面虹
湾地区的高清晰图片。在此地区,分布有不同大小、形态、 结构和形成年代的撞击坑。从唯物论的观点看,这幅图像
A.
B. C. D.精神的存在是成就事业的决定因素 【解析】 题目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ABD说法错误。 【答案】 C
3.“天宫一号”与宇宙中的星体一样,要不停地运动。 没有运动,“天宫一号”也就不存在了。这反映的
哲理是(
A. B. C. D.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解析】 材料说明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 属性,故选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B
学习小贴士
注意:全面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考点二、物质的概念及属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 在。
(1)要明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万事万 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 于人的意识之外。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的。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也是既有区
(2)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
(3)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 观点。
1、(2010· 江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
舍昼夜。”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 B
C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的理解。
孔子的话强调了运动的绝对性,A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
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A.①②
B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联系的客观性等知识,意在考
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事物的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
有规律的,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对未来作出预测,①应选;过去 发生的事情,未来未必也会发生,②错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能违背规律。
4.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 (2)人可以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认识和把握规律 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 5、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能动性是统一的
正确认识
规 律 的 客 观 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 的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
B. C.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答案 C 解析 土地所有制属于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并不是由
人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说明了生产关系的客观物质性。
8.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 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 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A. )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
考点2.物质的概念及属性
考点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考点4.规律的概念及特征、
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1.本课是哲学具体知识的起点,是高考的重点部分。
对于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考点要求学生把握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并且把握物质的概念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这一考点,备考要侧重于 分析事例,说明世界是运动的,并从俗语、谚语、 诗词等方面分析其关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一考点在高考 中的考查频率比较高。复习备考中要注意结合现实 生活中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实例,例如科技成就、 经济政策、环境治理、重大工程等。
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③正确;④中“一
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是错误的。本题选C。 答案 C
2、沙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
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办
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 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①② 答案 C
B.
C.①④
D.②③
解析 荒漠化现象是人类不遵循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 性导致的不良后果,要解决好荒漠化问题,解决人类活动 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仍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过,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发挥。
课时知识建构
当堂巩固
一、选择题 1.从神舟号飞船多次成功发射,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绝对)运动 区 含 运动是指宇宙间 别 义 一切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 (相对)静止 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 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 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 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 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错误;CD
【答案】 A
4.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 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
C.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答案 C 解析 人类不能创造自然物,但是可以根据客观规律,
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故A、B错误;D项错在“已经
全面”。
5.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 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 提醒我们( A. 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性 运动是绝对的、 质 永恒的和无条件 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联 系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 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学习小贴士 (1)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号”的成功对接,凝聚了无数航天工作者心血。这些航天成
就是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辛勤工作的结晶。这说明( A. B. C.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解析】 航天成就的取得,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 故选D。A、C错误,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
2.伟大的航天精神成就了我国伟大的航天事业,这 说明(
错误倾向
启发
认为人在规 在学习中,凡是出现“人 律面前无能 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 为力 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 规律”“人可以无视规律 ” “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 ”“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 力”等都是错误的 认为人可以 “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 凌驾于规律 说法都是错误的 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