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体与表面化学1-5

胶体与表面化学1-5

胶体与表面化学 第一章 绪论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元素化学,研究无机物的制备、合成与性能)如:H 2O有机化学:(生命化学,研究C 、O 、P 、S 等少量元素形成的种类极多的化合物 ,就简单元素的复杂化学。

)小分子:甲烷如:大分子:淀粉 杀虫剂:医药:液晶:物理化学:(用物理模型、数学概念化的手段研究化学)物理:量子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是量子间结合与排列。

热力学:状态——状态:能量转化的过程, 几千种状态方程。

动力学:物质间反应速度的问题(有时热力学分支极多: 能进行但动力学不能进行)电化学:电池:Fe+HCl ——FeCl 2+H 2电子转移 形成电池(Li +) 高能电池 Fe 2+,Fe 3+(提纯难99.99%~99.9999%)胶体与表面化学:气液固按不同形式混合, 泥土在水中分层,纳米材料,牙膏,原油,化妆品。

理论化学:(非实验的推算来解释或预测化合物的各种现象。

)如:用计算机模拟模型推算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在校正 合成。

分析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一门科学)如:三聚氰胺事件分析手段差蛋白质含量(N)一、基本概念相:体系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界面:相与相的交接面表面:一相为气相的界面比表面:单位体积或重量物体的表面积。

S0=S/V对于立方体:S0=6L2/L3=6/L对于球体:S0=3/R胶体化学:是研究胶体体系的科学。

它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着胶体化学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表面化学:研究发生在表面或界面上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的一门科学。

是胶体化学的分支。

(原油催化裂化)二、胶体体系小实验:泥土置于水中沉降。

1、分类及定义:分散相粒子半径在1 ~100 nm 的分散体系。

2、特点(1)特有的分散程度——多相项多分散体粒子的大小在10-9~10-7m之间,扩散较慢,不能透过半透膜。

(2)多相不均匀性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结构复杂,有的保持了该难溶盐的原有晶体结构,而且粒子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

(3)热力学不稳定性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3、胶体常见体系气、固、液三相除气-气外,形成8种胶体体系沙尘暴:表面积大,吸附细菌病毒,净化空气。

水凝胶:(尿不湿)1:300充气钻井液:气+液+固乳化钻井液:液+液+固乳化气相钻井液:气+液+液4、胶体分类分散介质:气、液、固三种溶胶。

分散相:非连续相;分散介质:连续相与NaCl不同:吸附大量水分子,降低势能,形成水化膜气溶胶:大城市的污浊天气,气液固三相分散体。

液溶胶:牛奶:蛋白质与奶油分散于水,分散剂,天然活性剂氨基酸类。

油漆:染料+树脂(固化)+分散相(轻质油)+土类(提高粘度)金属漆(光亮、防腐):金属颗粒,重金属离子吸光性需要。

固溶胶:无机染料:透明性差有色玻璃:有机染料:分子团队分散于玻璃,透明。

分子团队于另一种金属合金:分子互溶,Si-C 强度极高大于金刚石。

沸石分子筛:石分子筛是结晶铝硅酸金属盐的水合物。

沸石分子筛活化后,水分子被除去,余下的原子形成笼形结构,孔径为3~10&Aring(0.1nm)。

5、说明(1)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不是特殊物质。

Au ,Ag自然状态下存在于其他物质中(Fe)(2)胶体体系是两相或多相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空气垂直分布差异飞机起降、高空燃油不同(3)高分子溶液在某些方面有,但已成为新学科——高分子物理化学。

不属于胶体范畴。

聚合物(大分子):M>10000 r:1~100nm 性质类似于胶体,但与溶液无界面。

三、胶体与石油工程的关系1、油田的发现勘探:地磁变化、飞机遥感、声波传导。

化探:根据地表C-H成分探测(Pt丝能强烈吸附C-H)2、钻井钻井液完井、固井钻井液性能;要求水泥特性:抗温(徐家围子气井):150~180℃;强度固含量(套外漏气着火,井塌)三峡大坝:快速,速凝。

海底:4℃,冬天不施工,(低温早强水泥)3、采油:油气水、多孔介质与液相的相互作用。

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中石油在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30012000万吨大庆:300004000万吨海上潜力大于陆上:中海油南海油田1500m以上,越南,印尼,文莱:8000万吨三采(大庆):10万吨1000万吨油。

压裂4、增产增注措施酸化王继刚讲师石油工程负责国内外资料的调研、室内合成压裂:各种冻胶泵入地层传输能量充入陶粒、支撑砂人造渗流通道压裂液性能:滤失量、配伍性、不易陈砂、冻胶易水化(进得去,出得来)、携带能量。

酸化:近井地带污染(钻井、固井、射孔)加酸(溶蚀)骨架砂破坏加入缓速剂(表活剂)石蜡、胶质、沥青质含量逐渐升高污染加入甲苯防腊防砂5、油水井的正常维护化学堵水稠油降粘腊:大庆蜡多(凝固点38~45):热洗、化学清蜡、电化学防蜡:聚乙烯:不让晶核长大,吸附蜡晶,长不大析不出剂OP-20:在油管或抽油杆表面的强吸附剂砂:稠油蒸汽吞吐粘度高携砂(砂埋、砂卡)人造井壁凝胶近井地带固砂。

堵水:由于无效水循环,含水上升,堵水调剖(冻胶、凝胶、泡沫)稠油降粘:化学降粘乳化剂(分散到水中呈乳状液)以往电加热(辽河着火)破乳6、油气集输乳化油水分离:电脱:平行板电容,油不带电,水带电(离子)重力沉降:大庆60年代以前,辽河不可用波场;空化作用油气分离:高效破乳剂:污水处理:低温输送:四、胶体化学的发展史1861年,英国科学家Graham系统研究,区分晶体和胶体的概念,提出名词,如:胶体、溶胶、凝胶、胶溶、渗析等。

五、胶体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溶胶、凝胶、乳状液、表面活性剂、界面现象等等。

解决问题:(1)明矾净水(2)肥皂去污(3)人工降雨(4)鱼汤结“冻”(5)原油脱水(6)除草保熵六、胶体与表面化学的发展1、自然科学带动胶体与表面化学的提高:☆现代物理化学,解决胶体化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现代精密仪器解决胶体化学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胶体应用广泛,丰富了科学内容,促进对知识的探索。

2、工农业飞跃发展对胶体表面化学提出新要求:☆新产品开发:单分散溶胶制备,超细颗粒;☆老产品升级:洗涤剂、化妆品、染料;☆旧工艺更新:三采、血液流变学、正电荷溶胶。

用量子化学研究吸附与催化,用分形理论研究胶粒形状,用统计力学研究高分子。

用不同力学显微镜研究胶粒间作用力及表面分子的形态、用能谱仪研究胶团等。

#(八学时)#第二章胶体的制备和性质第一节胶体的制备和净化思路:溶胶质点小分子溶液质点大小分散法(1nm ~100nm)凝聚法一、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溶解度(例):S(乙醇中溶解)+水硫磺的水溶胶FeCl3+H2O+OH-Fe(OH)3形成溶胶稳定剂(例):胶体制备过程比表面积增大体系表面能增大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使体系稳定加入稳定剂改变颗粒表面性质降低体系能量。

例:TiO2+树脂+油+金属皂(稳)油漆金属皂:硬脂酸金属盐(Na\Ca\Mg\Al),在TiO2和油表面吸附,类似于表面活性剂分散油滴形成乳状液。

水+油+乳化剂(稳)乳状液AgNO3+KCl AgCl(其中一种盐类过量)若KCl,AgNO3 过量,在晶体表面上吸附,起到稳定的作用。

二、胶体的制备方法1、分散法:(1)机械分散:选用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磨制出不同分散程度的物质颗粒。

(搅拌磨、振动磨、转筒式球磨、胶体磨、行星球磨、离心磨、分级器)(2)电分散法:电分散法主要用于制备金、银、铂等金属溶胶。

制备过程包括先分散后凝聚两个过程。

以金属做电极直流电电弧金属气化水冷却金属溶胶(3)超声波分散法:这种方法目前只用来制备乳状液。

微波炉:使水分子运动加速,物质变热。

(4)胶溶分散法:在某些新生成的沉淀中,加入电解质或置于某一温度下,使沉淀分散成溶胶。

2、凝聚法:凝聚法: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体粒子的方法。

物理凝聚:化学凝聚:物理凝聚法:将蒸气状态的物质或溶解状态的物质凝聚为胶体状态的方法。

蒸气骤冷、更换溶剂蒸气骤冷:利用蒸汽凝华成固态小颗粒的方法制备溶胶。

H 2S+O 2S(新相) 气变固:Pt\Ag\Au电弧原子聚并(控制长大条件)更换溶剂: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差别来制备溶胶的方法(两种溶剂要能完全互溶)。

化学凝聚法:通过各种化学反应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使初生成的难溶物微粒结合成胶粒,在少量稳定剂存在下形成溶胶,这种稳定剂一般是过量的反应物。

氧化法 H 2S 还原法 单宁酸: 水解法复分解法三、凝聚法的原理物质在凝聚过程中,决定粒子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一个核心:控制哪些因素可以获得一定分散度的溶胶。

两个阶段(速度):第一阶段是形成晶核,第二阶段是晶体成长。

1、形成晶核的速度A+A 2A (最初的单元聚集体)2、晶体的成长速度: K 2:与分子结晶的能垒有关D :扩散系数,与碰撞到晶核表面几率有关 3、相互制约V 1>>V 2:成核多 晶体小 分散度大 溶胶V 1<<V 2: 成核少 晶体大 沉淀图:BaSO 4(重晶石),浓度大 晶体形态大小不一相互交接 凝胶。

四、溶胶的净化1、溶胶净化的原因:多分散性:(机械、电、超声波、凝聚)大小、形状(棒柱球饼)、结构都不同。

多电解质:AgNO3+KI AgI+K++NO3-(各种离子)2、溶胶净化方法(1)渗析法主要是利用半透膜(羊皮纸或由火棉胶),将溶胶与纯介质隔开,仅能让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而胶粒不能通过。

利用浓度差,多余的电解质离子向膜外渗透,经常更换溶剂,就可以净化溶胶。

搅拌溶胶或适当加热可加快渗析。

(2)电渗析法为了加快渗析速度,在装有溶胶的半透膜两侧接入直流电源,电解质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作定向移动,可以提高净化速度。

这种方法称为电渗析法。

海水淡化:(3)超过滤法在半透膜两端施压,将胶粒与介质分开,达到净化的方法称为超过滤法。

净化后的胶粒要立即分散到新介质中,以免聚结成块。

若在半透膜的两边施加一定的电场,则为电超过滤法。

电渗析与电超过滤法联合使用,可降低超过滤的压力,并可以较快除去多余的电解质。

(4)渗透和反渗透渗透是借半透膜将溶液和溶剂(水)隔开,只允许溶剂分子通过,而胶粒或溶质不能通过,称为渗透。

(不同于渗析,溶质和离子液不能通过)五、单分散溶胶1、单分散溶胶定义:指胶粒尺寸、形状和组成皆相同的溶胶。

理论模型理想状态加以边界条件不断修正(修正系数)2、应用:(1)稳定性的研究:DLVO理论前提是单分散的体系。

因此,有了单分散溶胶,就有可能开拓多分散溶胶稳定性理论的研究。

(2)光散射研究:溶胶的光散射研究是以单分散体系为前提套用于多分散体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