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体与表面化学(6)

胶体与表面化学(6)


so
ow
为油水界面与水固界面的夹角。
根据Young方程有:

sw
2015-6-6

os– ws = ow cos
cos =( os– ws )/ ow
20

§5.2 乳状液
有如下三种情况: a. os > ws, < 900 水能润湿固体, 大部分粒子浸入水中; b.
乳状液的稳定
添加少量的添加剂就能使乳状液比较稳定的存在,解 释这种现象的理论就是乳状液的稳定理论,它大致有以 下几个方面:
2015-6-6 13
§5.2 乳状液
降低界面张力: 乳状液系统的相界面面积比构成它的纯液体要大得多, 是不稳定分散系统。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在 两相界面产生正吸附,明显降低界面张力,使表面吉布斯 函数降低,稳定性增加。
2015-6-6 26
§5.2 乳状液
破乳常用方法
用不能形成牢固膜的表面活性物质代替原来的乳化 剂。例如,异戊醇,表面活性强而碳氢链短,不能 形成牢 固的界面膜。
加入能与乳化剂发生反应的物质,将它变成无乳化 作用的物质。例如,油酸钠可使乳状液稳定,加无机 酸,可使油酸钠变为不具有乳化作用的油酸。 加入类型相反的乳化剂,如向O/W型的乳状液,加入 W/O型乳化剂
os < ws, > 900
油能润湿固体,
大部分固体粒子在油中。
so ow sw
2015-6-6
os
固 油 水


ow
ws
21
§5.2 乳状液
c. os = ws, = 900 , 粒子在油水之间。
os

ow



ws
2015-6-6
§5.2 乳状液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鉴别乳状液是O/W型,还是W/O型的方法主要有: 染色法:将油溶性染料滴入乳状液,振荡 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若内相被染色,则为O/W型;
若外相染色,则为W/O型。
2015-6-6
(也可用水溶性染料做试 验)。
12
§5.2 乳状液
稀释法:取少量乳状液滴入水中或油中,若乳状液在水 中能稀释,即为O/W型;在油中能稀释,即为W/O型。 导电法:因为水导电性强于油,O/W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 远好于W/O型乳状液, 通过测电导可区别两者。(但若乳 状液中有离子型乳化剂,也有较好导电性。)
若在时间 t 内,粒子沉降高度为 h ,因为 v = h / t ,代入(1),得粒子半径:
h
9η h r 2 ρ ρ0 g t
1/2
2
所以对于不同半径的粒子下降同样高度, 需用不同的时间。 沉降分析可使用左图所示沉降天平来进 行。通过悬挂在分散系统中的托盘及扭力天 平,可测出不同时间 t 的沉降量 P 。以 P 对 t 作图,可得沉降曲线如下:
微乳液的组成 W+O+表面活性剂 +助表面活性剂
油 水
助剂主要是中等长度碳氢链的醇,起调节主表面活性剂 临界堆积参数的作用。即助剂的亲水基较小,插入表面 活性剂定向单层后,形成混合膜,使混合界面膜的临界 堆积参数变大,更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
2015-6-6 30
§5.2 乳状液
微乳液的制备
油 水
2015-6-6 24
§5.2 乳状液
容易被油润湿的炭黑、石墨粉等,可作为W/O型乳状液 的稳定剂。

油2015-6ຫໍສະໝຸດ 625§5.2 乳状液
乳状液的去乳化
定义:使乳状液破坏的过程称为破乳或去乳化。 其过程分为两步:
第一,分散相小液滴絮凝成团;
第二,凝聚,即分散相结合成更大的液滴,在重力场 下自动分层。 乳状液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乳化剂的存在,所以, 要破乳就要消除或削弱乳化剂的保护能力。
HLB值可以从手册查出,也可以估算
2015-6-6 15
§5.2 乳状液
形成定向楔的界面
乳化剂分子的一端极性基团亲水,一端非极性基团亲 油,在界面层中,―大头”向外,“小头” 密集钉在分散相 小液滴上 , 使它表面积最小 , 界面吉布斯函数最低,界面膜 更牢固。 一价碱金属皂类,形状是: 亲水端为大头,作 油 水
材料专业选修课程(2400540)
胶体与表面化学(六)
第五章 粗分散体系
2015-6-6
2
§5.1 悬浮液
定义: 不溶性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中所形成的粗分散系统 称为悬浮液
悬浮液
d >1000nm
胶体系统
1000 nm > d >1 nm
分子分散系统
d < 1 nm
它的粒子线度 >1000 nm 。它不存在布朗运动,不产生扩 散与渗透现象,容易沉降析出。光学性质方面,散射光强度十 分微弱。 但是它仍有很大相界面,能选择性吸附溶液中某种离子而 带电。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对悬浮液也有保护作用。所以它能暂 时稳定存在。
2015-6-6
为乳化剂时,容易形成O/W型 乳状液:
16
§5.2 乳状液
二价碱金属皂类,极性基团为 小头, 作为乳化剂,容 水 油
易形成W/O型乳状液:
大头朝外,小头向内,表面活性剂可紧密 排列,形成厚壁,使乳状液稳定。
例外:一价银肥皂,作为乳化剂形成W/O型乳状液
2015-6-6
17
§5.2 乳状液
22
回顾
悬浮液 不溶性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中所形成的粗分散系统 乳状液 两种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粗分散系统
O/W; W/O
染色法、电导法、稀释法
乳化剂:表面活性剂、固体粉末
2015-6-6 23
§5.2 乳状液
若要使固体微粒在分散相周围排列成紧密固体膜, 固体粒子大部分应当在分散介质中。 所以,容易被水润湿的固体,如粘土、Al2O3,可形成 O/W乳状液。
4 3 粒子受到重力: F重 π r ρ ρ0 g 3
当粒子速度 v 时,受到阻力
2015-6-6
F阻 6π η r v
4
§5.1 悬浮液
随着粒子沉降速度加快,阻力增加,在某一速度,重力等 于阻力: 4
3
π r 3 ρ ρ0 g 6 π η r v
2r 2 ρ ρ0 g 此时粒子作匀速运动,沉降速度为: v 9η

I II III
2015-6-6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可决定形成 乳状液的类型: HLB 2~6: 形成W/O型乳状液; HLB 12~18:形成O/W型乳状液。
14
§5.2 乳状液
附: 乳化剂的选择
可根据HLB值选择乳化剂: HLB,亲油性,< 8 亲油;
HLB,亲水性,> 8 亲水。
HLB 3 ~ 6 7 ~ 9 8 ~ 18 13 ~ 15 15 ~ 18 用途 W/O 乳化剂 润湿剂 O/W 乳化剂 洗涤剂 加溶剂
普通乳状液 外观 质点大小 不透明 微乳液 透明或近乎透明 胶团溶液 一般透明 一般小于0.01μm 稀溶液中为球状,浓 溶液中可呈各种形状 稳定,不分层
大于0.1μm,一般为 0.01-0.1μm,一般为 多分散体系 单分散体系 一般为球状 一般为球状
R t
2015-6-6
9η h r 2 ρ ρ g t 0
1/2
的粒子全部沉降时的沉降量。
8
§5.1 悬浮液
P
② Q = R/P 即为半径大于此 r 的粒子 占全部粒子的质量分数。
R t Q
③ 作Q - r 曲线,即得到粒子积分分布曲 线。如右图。
r
dQ dr
dQ ④ 由Q - r 曲线作 - r 曲线 即得粒子 dr
形成扩散双电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电离,若正离子在水中的溶解度 大于负离子,则水带正电,油带负电。带电的一端指向水,
正离子在在水中呈扩散状分布,形成扩散双电层。它有较大
的热力学电势及较厚的双电层,使乳状液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2015-6-6
18
§5.2 乳状液
界面膜的稳定作用 乳化过程也是分散相液滴表面界面膜的成膜过程,界面膜
2015-6-6 7
§5.1 悬浮液
P
若粒子为多级分散,即粒子为 多级分散,具有不同的半径时,则 沉降量随时间呈曲线。如( c ) 图。
t (c) 粒子多级分散
求不同半径范围的粒子占全部粒子的质量分数的方法:
P
①选某一时刻 t ,作该时刻的 P - t 曲线的 切线,使它与纵坐标相交,求得截距 R 。 截距对应的值为半径大于
2015-6-6 27
§5.2 乳状液
破乳常用方法
加热。温度升高,可降低乳化剂在油-水界面的吸 附量,削弱保护膜对乳状液的保护作用,降低介质 的粘度。 物理方法:离心分离,电泳破乳,超声波破乳……
2015-6-6
28
§5.2 乳状液
微乳状液 定义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界面膜的作用下形成 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分 散相粒子10-100nm.
的微分分布曲线。它表示不同半径范围的
2015-6-6
r
粒子占全部粒子的质量分数。
9
§5.2 乳状液
定义:由两种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粗
分散系统,称为乳状液。
例:牛奶、炼油厂的废水、乳化农药……。若一为水, 可用“W‖表示;另一相为有机物,如苯、煤油……,习 惯上称之为“油”,可用“O‖表示。 乳状液 水包油,O/W,油分散在水中 油包水,W/O,水分散在油中
1943年,Hoar和Schulman首次报道了一种新的分散体 系:水和油与大量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一般为中等 链长的醇)混合能自发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体系。这种体系 同样即可以是O/W型,也可以是W/O型。分散相质点为球形 但半径非常小,通常在10-100nm之间。这种体系是热力学 稳定的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