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水平目标: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能从字、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5、会使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通过学习,能说出诗词的写作技巧,如象征、用典、对比、白描、渲染、联想想象等;3、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4.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卒章显志的特点。

2、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通过朗读和背诵反复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望岳》,通过歌咏泰山的高大雄伟,表达出诗人“一览众山小”的决心和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春望》《石壕吏》中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师准备:1.了解诗的特点与它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所占的地位。

2.对杜甫的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详细了解。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这三首诗,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方法:点拨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望岳》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目标:1、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诵读水平,鉴赏古诗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目标: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望岳》。

解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检查预习,交流资料搜集情况。

并点拨把握重点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

背景交代一定要作到准确而清晰,为正解诗词作好铺垫。

指名学生交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不过因为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理解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因为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所以诗人会写出“回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不但是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自己将登上人生顶峰的誓言。

而另一首诗《春望》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集中表达了其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相关背景知识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

三、朗读课文或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朗读水平较强的学生范读或集体朗读。

学生听(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注意表达的感情。

2、活动二:交流听(读)后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这是一首古体诗。

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3、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味,感悟诗境。

四、品读词句,内化诗境。

主要完成以下任务: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可设臵思考题启发和协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

就这些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

2、揣摩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4、概括诗的情感。

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

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学生,能够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五、想像诗的意境,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

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理应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六、赛读,背诵全诗。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远望望岳近望细望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春望》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目标:1、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1、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

2、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所以,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3、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水平。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升鉴赏诗歌的水平。

教学过程:一、引入,指名介绍写作背景。

教师明确: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初读感知1、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

三、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