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3讲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
第3讲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
6
基于敏捷策略的管理措施
敏捷策略导向下的供应链集成化管理,需 要将原材料的研制、中间产品生产、成品 生产与销售等,联结成由消费者驱动和市 生产与销售等,联结成由消费者驱动和市 场导向的整体,以大大缩短整个过程的周 场导向的整体,以大大缩短整个过程的周 期时间,提高对市场的能力,以及对消费 者的服务水准。
精益策略导向下的供应链集成化管理,需要遵循 以下规则:
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的高价值服务。 供需双方关系必须从传统的输赢型交易关系,向双赢 型合作伙伴关系转化。 在供应链流程的作业过程中产生最大的附加值。 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企业之间迅速交换信息 和信息共享。 提高整体的运营效果。
产品成本 ☆☆☆ ☆☆ 产品质量 ☆☆☆ ☆☆☆ 交货时间 ☆☆ ☆☆☆ 服务水准 ☆☆ ☆☆☆ 注:☆☆☆为关键要素,☆☆为第二类要素,☆为一般要素。 注:☆☆☆为关键要素,☆☆为第二类要素,☆
政府的倡导 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
3.4 集成管理与相关模型
集成: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集合成为一个有 机整体。 目的在于提高有机整体和系统的功能。 集成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既是构成管理系统的 方式,又是解决复杂系统管理的综合方式。包括:
整个系统的集成管理; 系统要素的集成管理; 系统功能的集成管理。
集成管理的一般特征
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工程理论提供了一整套理论、方法和 工具,可以用于各类系统的系统分析、系 统优化和系统评价。 基于系统工程的理论,应把供应链视为一 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加以分析,需重视各子 系统之间的关联作用,力求全局优化而不 是局部优化。
协调与交易成本理论
企业协调和合作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 科斯(R.H.Coase,1937)最早提出了交易成本理 科斯( R.H.Coase, 1937)最早提出了交易成本理 论。 交易成本是指用于策划、签约及履行合同的一种 资源支出,是运用经济协调机制的一种成本。 若把交易技术、社会经济状况和交易方式,统称 为某种经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供应链运营的 交易成本产生影响,并影响到供应链的形成方式 和运作机制。
面向产品的供应链策略定位
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 高 创新性产品 敏捷策略 短产品生命周期的商品 季节性商品 节假日商品 易腐商品 个性化商品
精益策略与敏捷策略的比较
表3-1精益策略与敏捷策略的比较 关键词 应用市场和营销知识 供应链集成 价值流和虚拟组织 快速配置资源 消除不增值的活动 压缩交货时间 强壮性 均衡需求和采用均衡生产计划 精 益 ☆☆☆ ☆☆☆ ☆☆☆ ☆☆ ☆☆☆ ☆☆ ☆ ☆☆☆ 敏 捷 ☆☆☆ ☆☆☆ ☆☆☆ ☆☆☆ ☆☆ ☆☆☆ ☆☆☆ ☆
案例讨论
案例3.1 中国香港大力推进供应链管理 案例3.1 案例3.2 嘉士伯的Movex系统和销售链管理 案例3.2 嘉士伯的Movex系统和销售链管理
思考题
请举例说明,基于产品开展供应链管理, 如何开展策略定位。 简述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内容。 比较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实施供应链 管理的途径,分析各自适应的场合和条件。
图3-5 供应链的目标均衡及功能均衡
5
1.自上而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可以分战略、战术和运营三个层面展开。
战略层面 ·确定供应链的消费者、目标和基本策略 ·配置供应链的关键资源 ·提供跨越企业边界的组织架构 ·确定实现目标和基本策略的主要方法 ·确定各要素及内在关联和均衡 ·确定采用哪些管理措施 ·着重于系统效率的发挥 ·系统的控制措施 ·系统的业绩测评方法 图3-6 自上而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自上而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步骤
第一步,评估竞争环境。 第二步,开展现有供应链的诊断。 第三步,供应链开发和再造。 第四步,实施改进方案与反馈。
战术层面
运营层面
2.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步骤:
第一阶段,分散化决策。 第二阶段,形成内部流程。 第三阶段,内部供应链集成。 第四阶段,将供应链集成管理扩展至企业的外 部经营活动。
要点
供应链管理
第3讲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
供应链管理及其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策略定位 集成管理与相关模型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两种途径
3.1 供应链管理及其意义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供应链管理(Supply Management),是指对供应商、制造商、 Management),是指对供应商、制造商、 物流者和分销商等各种经济活动,有效开 展集成管理,以正确的数量和质量,正确 的地点,正确的时间,进行产品制造和分 销,提高系统效率,促使系统成本最小 化,并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服务水准。
精益策略和敏捷策略的不同之处
敏捷策略具有很好的强壮性,或称鲁棒性 (Robusness) ; Robusness) 精益生产以满足稳定需求为主,力图均衡 生产计划。
相似之处
快速重新配置资源; 消除任何形式的浪费; 压缩交货周期。
3
基于精益策略的管理措施
表3-2 精益策略和敏捷策略的定位比较 消费者满意度的主要坐标系 精益策略 敏捷策略
精益策略与敏捷策略
消费品供应链的基本策略可以分为两种形 式:精益策略和敏捷策略。 式:精益策略和敏捷策略。 精益策略(Leanness Strategy)是指开发价 精益策略(Leanness Strategy)是指开发价 值增值流,以消除所有的浪费,包括时间 浪费,以确保实施均衡型计划。 敏捷策略(Agility Strategy)是指在很不稳 敏捷策略(Agility Strategy)是指在很不稳 定的市场环境下,应用市场知识和虚拟合 作,开发有价值的市场机会。
表3-3 敏捷策略导向下的管理 管理领域 管理技术与方法 消费需求的连续预测 减少零售初始定货量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集成化制造 多批少量的发货方式 标准条形识别码 产品多样化 降低库存 企业之间的合作管理系统 帮助企业之间应用网络和 信息技术 灵活的营销计划和促销手段 零售网络的POS跟踪 销售方面 零售网络的POS跟踪 多批量定货和快速交货 柔性生产系统和高技术生产方式 Time)即时交货 生产方面 JIT(Just in Time)即时交货 新材料和商品试样的迅速开发 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信息系统 先期标牌 相关技术 组织构架 产品开发与款式测试评估系统 质量管理 企业内部产供销一体化 合同系统
日用品 一般饮料 罐装食品 中低档服装
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功能性产品 精益策略 低 高 对生产易变性的需求
注:☆☆☆为关键要素,☆☆为第二类要素,☆为一般要素。 注:☆☆☆为关键要素,☆☆为第二类要素,☆
图 3-3 面向产品的供应链策略定位
精益策略与敏捷策略的相同相似之处
相同之处
应用市场和营销的知识; 供应链集成和形成价值增值流。
整体优化性 整合性 协同性 层次性 动态性
4
供应链集成管理的主要内容
系统目标和策略的集成 系统资源配置的集成 经济活动和流转要素的集成 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组织架构的集成 系统绩效评价系统的集成
回路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协调性评价 调整 适应性 价值增值性 面向对象过 程控制 创造性团 队 业务重组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3.3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策略定位
基于消费品供应链的策略定位,应考虑的 因素有:
某供应链提供的产品大类的特性; 最终消费者确认的产品价值构成; 产品价值要素的重要性排序等。
这里采用全面价值矩阵,表示产品对最终 消费者的价值构成,参见图3-2。 消费者的价值构成,参见图3
2
消费者的全面价值矩阵
·产品功能和款式 ·适于使用 ·质量保证和最小变异 ·连续改善 产品质量 消费者的 全面价值 产品成本 ·设计与工程 ·转换效率,消除浪费 ·配送,库存,备料 ·流程整合,管理费用 × 交货周期 ·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导入新产品的时间 ·交货周期,库存,备料 ·配送的理念 × ·消费者支持糸统 ·产品服务,维修支持 ·面对消费者需求的柔性 ·面对市场变化的柔性 服务水平
3.5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两种途径
采购 最大购买折扣
两种:
供应链功能定位 产品定位 消费者需求 目标和策略 高服务水准 外部物流 降低运输成本 内部物流 降低运输成本 控制与绩效评价 业绩评价 业绩目一致性 动态平衡
自上而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低运营成本 低库存水平 运营 实现规模经济 营销 产品高获得性
集成化计划 信息 共享
顾客化需求 顾客化 策略
同步性评价
满意度评价
图3-4 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控制回路
回路说的缺陷
仅从控制的角度提出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思 路; 内在逻辑关系尚不很清晰; 可操作性较弱。
均衡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认为:供应链集成管理,应实现供应链管 认为:供应链集成管理,应实现供应链管 理的目标、功能和运营之间的均衡。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以更完整的产品组合,满足不断增长的市 场需求; 不断缩短供应链完成周期; 快速与有效反应; 不断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总费用。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
以消费者为中心 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共享利益和共担 风险 促进信息充分流动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系统观念 战略决策 动态管理 建立新型的企业伙伴关系 开发核心竞争能力
1
开展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从环境变迁角度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3.2 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
价值链理论
辅 助 活 动 基 本 活 动 企业基础设施 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开发 技术 内部后勤 生产运营 外部后勤 市场销售 服务 润 流程穿越多少职能部门? 流程包含多少活动或步骤? 图3-1 企业价值链分析 边 际 利 润 边 际 利
从企业自身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