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

中国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原因一、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薄弱(一)山地比例高,自然基础薄弱中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

如果按照广义山地计算,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9.27%(表1-1)。

全国不仅山地面积比例高,而且地势高峻,高山比例超过其他任何人口众多的大国。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与地势第二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其间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

东面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与地势第三级阶梯分界。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的面积所占比例达到74.8%,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面积比例达到57.9%。

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中国大陆平均高度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83倍。

山地虽然在资源多样性利用、发展立体农业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因地势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土层薄,海拔高,气温低,山地灾害多,导致自然基础薄弱,生态系统制约因素多。

表1-1 中国各地貌类型土地面积统计表(据邱道持,2005)(二)干旱面积大,生态系统脆弱从海陆分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陆地和最大海洋之间,全球最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带上,共同对行星风系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形成特别强盛的季风环流,其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季风气候。

受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

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昆仑山一线西北的内蒙古、柴达木和新疆等地,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且处于夏季风影响范围之外,气候极其干燥。

据统计,中国东南部湿润半湿润区和西北部半干旱干旱区,约各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湿润地区占32.2%,半湿润地区占15.3%,半干旱地区占21.7%,干旱地区占30.8%(表1-2)。

全国有沙漠戈壁11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08%,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内蒙古、甘肃、新疆;高寒荒漠1533.33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0%,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即昆仑山以南,北纬30°以北,青藏公路以西,新藏公路以东。

石漠山地46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80%,主要分布在西北、青藏高原、西南山区以及东南山区(邱道持,2005)。

表1-2 中国湿润程度的变化表(据刘卫东等,2010) 二、人地矛盾加重生态负荷(一)人地矛盾的基本情况中国人均耕地1.4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排在世界第67位,大致相当于美国的1/7,印度的1/2(图1-2)。

图1-2 世界主要国家人均耕地比较表全国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9亩,而日本200亩,法国600亩,美国1500亩。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面积虽有增加,但都在耕作;近几年每年进口相当于8亿亩耕地产出的谷物、大豆和棉花,粮食供需紧平衡是长期态势。

全国适宜生产生活的陆地空间只有300万平方千米,可供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国土只有180万平方千米,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等生态用地和已有的建设用地,未来可供开发的面积只有28万平方千米左右。

这些空间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侧,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的主要区域。

全国严重缺水和较严重缺水的区域面积分布广,普遍面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

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列世界第110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全国各地区水热条件差异大,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6.3%,但年降水量就占了全国年降水量的82.3%,而其余地区的耕地虽占全国耕地的63.7%,年降水量却仅占全国年降水量的17.7%。

2015年年末,全国有未利用地27940万公顷,但其中56%以上是沙地、裸岩石砾地、冰川及永久积雪等难利用土地,且大多分布于交通不便、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的边远地区,由于生态、经济和技术原因,难以进行大规模开发,人地矛盾和区域结构失衡状态将长期存在。

(二)人地矛盾加剧生态退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庞大的人口数量、强烈的发展欲望和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断退化。

事实上,水土流失主要是因为陡坡垦殖和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沙漠化也是因为乱垦滥牧等原因,造成风沙旱情加剧,导致沙漠不断扩张的结果;土地盐碱化,是一种因人工灌溉和排水不当等,使地下水水位上升,水分蒸发后,盐分大量积累在土壤表层的地理过程,也与土地开发强度过大有直接关联;土地污染,是一种因工业和城市“三废”排放,以及化肥、农药和农用膜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致使有害物质进入土壤,超越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危害的地理过程。

这些大量的生态系统退化现象,除了不合理利用管理等因素外,也都与人地矛盾的加剧有直接联系。

2006~2009年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省份的生态用地均有减少,总计减少生态用地约1321.30万公顷,年均减少440.43万公顷。

其中,以东北、内蒙古及西北地区最为严重,黑龙江、内蒙古及新疆3省(自治区)分别减少263万公顷、150万公顷及143万公顷,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

2010~2015年,全国的生态用地平均减幅约为0.27%。

其中,减少幅度较大的省(直辖市)上海、天津等,分别约为2.49%、1.12%,原因也同过度开垦有关。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地矛盾,使水土流失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

根据公布的中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千米。

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

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4亿吨,其中上游地区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吨。

此外,20%左右的耕地受到污染,1.2亿亩的耕地已经次生盐渍化。

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流中有近一半的水资源已经丧失其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洁净的饮用水源。

三、生态问题积累和欠账多(一)生态问题积累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一个传统农业国逐步迈向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了空前水平。

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谷物、肉类、蔬菜等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工农业产品的多样性也前所未有。

但是,长期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环境代价巨大,生态问题积累越来越多。

1)土壤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根据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为16.1%,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水体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已严重影响到中国的水环境质量。

近20年来,中国主要农田土壤显著酸化,90%的农田土壤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

酸化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和云贵川等地,面积约为2亿公顷。

农业部农产品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对全国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查显示,重金属超标率12.1%,粮食重金属超标率10%以上(周启星等,2004)。

2)荒漠化、沙漠化问题突出。

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结果,201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6115.93万公顷和17211.75万公顷。

荒漠化和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西部的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和甘肃5个省(自治区),分别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的95.64%和93.95%。

西北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十分严重。

宁夏和新疆的盐渍化耕地曾经分别占其耕地的10.7%和28.7%(成升魁等,2018)。

土地荒漠化、沙化和盐渍化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长期以来过度开发利用的结果,越积越多,加剧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其质量不断恶化。

3)地下水问题日趋严峻。

华北平原是中国主要的井灌区,拥有井灌面积1066.67亿平方米,占全国的58.6%;全区灌溉机井345.2万眼,占全国的68%。

机井对地下水资源掠夺性的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

全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明显,其中浅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6.19米,深层地下水水位平均下降24.51米。

20世纪7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地下水降落漏斗不断扩大和加深,形成了山前平原串珠状地下水降落漏斗和5万平方千米的深层地下水复合漏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刘海若,2017;许月卿,2005)。

全国90%的城市地下水已受到污染,国内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质劣于Ⅲ类,部分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超标因子除常规化学指标外,甚至出现了致癌、致畸、致突变污染指标。

2010年黄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蓄水量比上年减少1.63亿立方米,已形成12个地下水漏斗区。

沿海地区的地下水超采还带来了另一个严重问题———咸水、海水入侵后污染地下水。

中国部分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破坏了海岸带含水层中淡水和海里咸水的平衡,从而引起部分地区地下水中的淡水体被海水入侵,失去饮用水的功能(江镕,2013)。

4)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堪忧。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频繁,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

海洋环境污染成因包括赤潮灾害、海上溢油、生活垃圾、近海水养殖、重金属等。

据«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7年对110条入海河流实施了监测。

其中,在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多年连续监测的55条河流入海断面水质劣于第Ⅴ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分别为44%、42%和36%。

在监测的37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工业排污口占29%,市政排污口占43%,排污河占24%,其他类排污口占4%。

全年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7%。

76个入海排污口全年各次监测均超标。

不同类型的入海排污口中,工业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68%,与上年相同。

市政和排污河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分别为52%和53%,分别比上年提高2个和9个百分点。

其他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62%,比上年降低3个百分点。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90%以上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2017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3679平方千米。

与上年相比,赤潮发现次数相同;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赤潮发现次数增加13次。

中国海岸侵蚀依然严重。

由于开展海岸整治修复和人工护岸修建,砂质海岸侵蚀长度有所减少,但局部海岸侵蚀加重,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有所减弱。

河流输沙减少、风暴潮和不合理海岸工程影响是造成局部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