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 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 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点评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立意深刻,脉络清晰。文章开 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把“细雨闲花”的“迷蒙”“柔美” 拓深为情感的滂沱壮烈,即“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 “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为 点例,来阐释寂寞为何,即“寂寞的意义”。第六段列举陆游、 王维、元稹,将寂寞升华为“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 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第七段内容上又进了一层,由“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 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拓展为“林则徐、 韩愈式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 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 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道出 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 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 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无数的名人嘉士于自然中寻得快乐
可是,现代人把自己心中那幅画蜕变成黄金屋、名利树,在 高楼大厦的“呵护”下,已经久不近山水。慢慢地,现代人累 了,想找一处栖息之地,而“菊园” “梧桐花园” “和风润 雨”正好填补了人们的心灵缺失。回归吧,现代人!歇歇吧, 现代人!为自己的心灵真正注入纯真和快乐吧。看,远处就是 优美的风景:青山、绿水、鸟语、蓝天、金黄的向日葵、淡白 的七里香……
引用余秋雨的戏言
于是现代人将渴望自然的愿望寄托在美丽的楼盘名称上。是啊, 既然灵魂布满沉滓,那何不在自己为世事烦扰的精神天空上构 筑一片山水世界?既然双耳充满了追求物欲的声音,那何不在 自己日渐单调的声音中添加一曲山水谣?给自己的心灵一点慰 藉,为自己的空虚找到依偎。
魏有“竹林七贤”呷酒奏弦,曲水流觞,逐心于山水,寻其 所乐;晋有菊花之隐,弃官从耕,乐道安贫,得东篱之美; 唐有酒中之仙,纵乘白鹿,寻访名山,成就仙人之章。…… 因为他们都明白世界上最贵重的是快乐,而快乐的源泉是自 然。
开篇依据诸多楼盘名字,提出论点
车水马龙,都市的喧嚣取代了昔日的鸟语虫鸣;尘烟裹头, 灰色的天空迷茫了昨天的山明水秀。“一叶落知天下秋”, “山水”楼盘,满载着人们的向往。正如历史学家预言:人类 在长途跋涉之后,会回到出发点。现在看来,这话被印证了— —人们正忙于“返璞归真”。欧洲发达国家纷纷出现“后现代 化”——城市人口向城郊转移。与其说这是人的一种“苦寻”, 不如说这是一次“逃遁”。物质的膨胀让人感到内心的空虚. 竞争的压力更是坚定了人们寻 “山水”的决心。
当然,考生如果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也不必拘泥于题目所给 的各种角度。
【佳作展示】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 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 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 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 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 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 声”。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事理论据, 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事理论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 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许多学生对于“引”颇费心 机,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 “观点+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 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只是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 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依据之 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析,讲清所 引用资料的意思,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 起来。
古今对比,点评到位。
总评: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例证、引证、正反对 比论证等论证自己的观点。语言生动,有如一缕清风迎面 而来,有如一阵花香扑鼻而至。本文读后,令人颇有几分 清新亮丽的感受。对称的结构,整散句式的排比,四字短 语的精心营造,都体现了作者不俗的文字功底。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 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 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 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 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自己 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先从反面说起,用“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引出自 己的观点——“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文章开头引用的格言谚 语,虽然没有直接起到支撑论点的作用,但正因为与作者的观 点相反,从而使作者的观点备受读者关注。
山·水·人 “海天叠翠”是人们的憧憬,“花语别墅”是人们的梦境, “康桥小街”是人们的向往。人来自于自然,也必然依附于自 然。
在这段议论中,作者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 作了解释分析,从而证明“要‘不耻相师’”的论点,这样论据 与论点得以紧密结合,不致油水两分。
2. 归纳引证法,即从不同角度引用归纳,证明论点。例如:
古人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写的是沉醉灯 影书乡的境界;今人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 火,吾愿足矣”,表达的是对书的情有独钟(对引语加以评析); 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还说“只愿我走到香丘尽处的那一天,有 人放几本耐看的书在我棺材里,就是下地狱也没有什么了不 起”,可见书是她生死相依的伴侣(对引语进行点睛)。古今中外, 书迷、书虫数不胜数。(归纳前面两个引语所揭示的观点)
文段引用古今中外的诗词格言,说明了“古今中外,书迷、书 虫数不胜数”的观点,做到了“引”而有“证”,“引”而有 “析”。
3.反向引证法,即从反面引用,间接证明论点。例如:
常言道:“时间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疤,时间是最好的良药,时 间可以抚平一切,时间可以让人忘掉一切。”这是我们对痛苦 的自我解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可是,这并非真理。曾经沧海 难为水,有些事情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时间不会使记忆 风化。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 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 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 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 “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 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 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 悲伤。
余秋雨曾戏言:“30年前,当我怀忧屈志,我会到郊野肆 意吼叫;如今,我竟找不到一个地儿,让我恣情地释放感 情。”当人们的足迹踏过地球的每一寸土地,当人们为了自 己的物欲用尽最后一丝气力,人类进步了,却感到心灵上的 缺失。我们寻找山,让心依傍;寻找水,将心濯洗。布满沉 滓的灵魂让我们隐约感到了自我的缺失。可是当人们想找一 处纯净之地让灵魂释放时却发现这已经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 梦。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 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 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 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 韩。
他们的细雨不只于只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 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只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 “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 寂寞化为动力,去“不限。③全 文不少于800字。
【立意点拨】 写好这道作文题,主要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破解诗句,寻找到符合自己思想的角度。“细雨湿衣看不见,闲 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对于考生来说并不陌生,考生的理解也 可能五花八门,在考场上,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文章材料提 供的信息准确破解诗歌所蕴含的意义。从材料中可以发现,命题 人已经给出了有关诗歌理解的五个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有关键词。 “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重点应该是“品格”,而不应该 是毫无顾忌地谈论“春天的美好”;“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 境界”,重点则不是“境界”,而是“恬淡地做人”,其实就是 对“品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 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 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 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 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 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 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 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 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 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丰厚的材料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是一 篇颇有韵味的考场作文。
【实战练笔】
题目: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