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退热药物的合理应用
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
尼美舒利
×
?
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哪些?
地塞米松
吲哚美辛
安乃近 氨基比林 阿司匹林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1 布洛芬:FDA唯一推荐用于临床的非甾体抗炎药,为环氧 化酶抑制剂,既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又抑制肿瘤坏死 因子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发挥降低高热的作用。 • 比对乙酰氨基酚作用更快,体温下降更明显。退热起效时 间平均为1.16小时,退热持续时间平均为5小时,剂量为每 公斤体重每次5-10mg,每6-8小时一次。
肝损伤。常用的复方感冒药中, 往往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这个成
分,如儿童用的氨酚烷胺颗粒、氨酚黄那敏颗粒、氨酚麻美糖浆、酚
麻美敏混悬液,以及成人用的日夜百服咛、白加黑感冒片等。如果服
用单一成分的对乙酰氨基酚退烧的同时,也在服用上述复方感冒药,
就很容易因为重复用药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因此服药前要仔细核
温仍反复,病人:就个发热都给我们治不了,我们在某
某诊所,一灌肠就好,你们什么水平???
场景四
• 患儿,低热,流涕,精神好,大夫不让用退热药物,家属多次 反复去咨询
• “大夫,俺还发热”
• “多少度?”
• “37.6℃”
• “低热,精神好,先不吃退热药物” • 第二天被投诉——未重视患儿疾病,渎职,没有医德
因此小儿发热不能单纯地退热,而应积极寻找发热原因,
治疗原发病。
2.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所以新生儿发热一般不用
药物降温,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发热亦慎用退热药。 3. 既往有退热药过敏史的患者应禁用退热药;过敏体质者应 慎用。
4. 应用退热药时应按规定剂量服用,过量易致虚脱,剂量过 小则达不到退热目的。
注1:患儿父母感知的发热应该被认为是可靠的,并被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认真对待 注2:额部化学温度计不可靠,不推荐用于医疗机构(NICE)
• (二) 如何判断发热 • 发热的定义为“体温高于平日正常体温” • 体温升高超过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临床工作中通常肛温 ≥38℃,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 小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体温易随自身活动及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 饱食、剧烈活动、哭吵、穿衣过厚、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情况均可 造成孩子体温暂时性升高,不属于发热的范围。
内容:
什么是发热?
应用退热药物的指征 常用退热药物及不良反应
应用退热药物的误区
一 什么是发热
•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提示有潜在感染,
同时这也是家长关心的一大原因。发热在儿童群体中非
常常见,约20%到40%的家长称他们的孩子每年都会经
历一次发热(NICE,2013)。因此,发热可能是孩子去
会耽误诊断和治疗。
• 激素还会导致机体蛋白质、脂肪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 临床应用时一定要掌握其适应症。
• 5 吲哚美辛 为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较多,长期应用可以出 现胃溃疡出血、肝损害、视神经炎、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14岁以下儿童不宜用此药。
• 6 安乃近 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的化合物,主要用于高热时解热。是最 “亲民”的退烧药,曾在临床上作为退烧的“一线药物”。 • 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以泌尿系统损害发生率最高,多为肉眼血尿,亦 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引发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剥脱性皮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由于其不良反 应比较严重,瑞士于1999年4月29日宣布禁止使用,美国、日本等国 药典已不收载。安乃近在我国也已被淘汰。
发热儿童不应不穿衣服或穿衣过多。
• 2. 药物退热 当发热儿童表现出不适时才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勿为了退热而退热。 当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时:
①只有当患儿表现出不适时才继续使用 ②当患儿的不适并未减轻时可考虑更换其他药物 ③切勿同时使用两种药物 ④只有在患儿的不适持续或者在到下一剂药物时间之前就再出 现不适才可考虑更换药物。
退热效果强大,维持时间较长,不良反应小
少见过敏反应和胃肠出血等
可引起肾损害,对伴有有效血容量减少的患儿和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退烧过程中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因此布洛芬退烧不适用于有脱水
症状的患者
蚕豆病即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者退烧时,
应避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可以使用布洛芬
(三)多种退热药物灌肠
• 在一些基层医院,尤其是私人诊所,患儿发热时,因追求快速
退热效果,把多种药物(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中成药、氨基
降低体温比单用其中任一药物效果要好,但不能改善 舒适度。
• ④解热镇痛药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发作 统计认为:应用退热药物,与安慰剂比较,随访 24 个月内惊厥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⑤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三 常用退热药物及不良反应
• 退热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何合理选用退热 药物并了解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是儿科医生及病儿家 属共同关注的问题。
儿童退热药物的应用 及安全性问题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贾天明
场景一:
• • • 患儿,1岁,男,主诉:发热3天 给予完善各项检查及相关治疗,反复高热 家属情绪激动,大夫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家属表示理解,(礼貌或暴
躁地)提出小小要求——大夫,我们就要求一点:先不让我们烧行不
行???我们脑子烧坏怎么办???某某家孩子就是脑子烧坏了,现 在有后遗症!!!
对药物成分,避免含相同有效成分药品叠加服用。
• 3 曾经的万能药——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属于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上市之 初这个药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疼痛和退烧。后来被用于退烧, 特别是用于小孩,效果显著,因而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
• 近年来,全球已有多起与应用尼美舒利有关的重度肝脏损害的不良反 应报道,目前尼美舒利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不良 反应种类方面:肝脏损害及肾脏损害是该药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 葡萄牙于1999 年3月停售尼美舒利儿科制剂,芬兰、西班牙、土耳其 等三个国家于2002 年停止销售含有尼美舒利的产品。爱尔兰药监局于 2007年5月15日宣布中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在市场销售。 • 2011年2月20日,中国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 用于12岁以下儿童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无效的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布洛芬退烧。
常用的布洛芬及其复方制剂主要有混悬滴剂、混悬液、颗粒剂 等,口感适合小儿,剂型便于控制给药剂量。
混悬滴剂:40mg/ml
混悬液 20mg/ml
• 2 对乙酰氨基酚 是WHO推荐用于2月以上小儿首选解热药,剂
量为10-l5mg/kg体重,4-6h一次。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耐
•
下列情况应禁用: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血友病 或血小板减少症;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 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禁用。
•
一般12岁以下小儿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儿童退热药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发热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受性好,且用药安全。但有报道新生儿应用有使变性血红蛋白水
平增加的趋势,婴幼儿及有肝肾疾病的患儿过量服用可能引起中
毒反应。
• 目前用的对乙酰氨基酚制剂主要有其混悬滴剂、糖浆剂、颗粒剂
及栓剂,其中滴剂、栓剂是专为幼儿及口服给药困难者设计的。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 在此输入您的文本。
• 对乙酰氨基酚合理剂量下使用安全性高,但超过最大剂量服用会造成
• ②6月龄或以上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 mg/kg,2次用药的最短间隔为 6~8小时。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是
相似的。
• ③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 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虽
然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或与布洛芬交替使用时,
• 8 阿司匹林 本品为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一类解热镇
痛药。其退热作用较强,但副作用大。主要副作用为胃 肠道出血、血小板减少及瑞氏综合征等。不宜推荐作常 规解热药用,在儿科仅限于风湿病、川崎病等。
• 阿司匹林的某些复方制剂如APC对消化系统和肝、
肾功能有损害,患流行性感冒或水痘后用本品,可 能引起瑞氏综合征,和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等副作
• 4 地塞米松 为类固醇抗炎退热药,通过抗炎、抗毒、抗过敏以及抑 制免疫的作用机制达到退热。
• 解热作用迅速,持续时间长。
• 但是,激素退热只是一种假象,在退热的同时也掩盖了病情,由于炎
性抑制作用,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使体内感染扩大、播散,反而会加
重病情。特别是细菌性感染,使用激素后由于体温下降等假象,常常
5. 服用退热药期间,应嘱患者多饮水,防止体液丢失过多而
导致虚脱,且有利毒物的排泻。 6. 联合应用时要注意药物的毒性相加,要减量,并注意患者 的肝、肾功能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 退热药物应用的误区:
(一)发热后急于服药 • 有些父母一发现孩子体温升高,就立即给孩子服用退热药,以为早治 疗早见效。其实,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 应,发热时白细胞生成增多,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肝脏解 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
看医生的最常见原因。同时,发热也是儿童入院的第二
常见原因。
(一).体温测量方法 腋温、口温、耳温、肛温
4周龄以下的婴儿,测量体温可在腋窝下使用电子体温计。 对4周大婴儿到5岁儿童,测量体温可选择以下方法中的任意一种: 腋窝下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 腋窝下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 红外耳膜温度计
用,尤其是< 3岁的幼儿,不主张用这种药。
•
赖氨匹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