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理论与原则案例分析: 背景、问题、规划、反馈、评价研究途径: 普通生态、场地生态、景观生态及时空尺度参考书目: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王云才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讲座1——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透视纲要1. 景观的生态学内容2. 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学途径3. 景观生态规划的NPH体系4. 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生态学的深度应用1.1 景观的生态学内涵景观( Landscape ):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

从内容上分:有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及人文过程。

从空间上分:垂直过程与水平过程景观的演绎:景观作为审美的对象——人对土地、城市与乡村的态度景观作为生物的栖息地——体验的空间景观作为系统——客观的解读的对象景观作为符号——反映历史与未来、及各种关系的的烙印。

景观: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景观系统研究中,存在着五个层次上的生态关系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2)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3)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不同尺度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5)人类与社会之间的人文关系1.2 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生态学途径景观规划的生态性——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景观规划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直觉与本能景观规划设计——脱胎于早期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解决景观水平上生态问题,其焦点在于景观空间组织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

景观规划的过程途径——麦克哈格(McHarg, 1969)提出的“千层饼模式”,即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及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

塞东(Sedon, 1986),提出了“景观规划必须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知识的规划”。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生态规划:揭示生物与社会相互作用规划,寻求资源和空间利用的最适宜的途径与方式,降低规划对生态规律的干扰及未来的不确定性。

生态设计:通过视觉想象力的扩展与创新技术的应用,对最适宜的材料、区位、生态过程、地方性以及景观设计形态的表达。

生态规划设计:是以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为对象,整体人文生态系统(The total human ecosystem)——生态圈景观,可划分为建设景观与开放景观,其景观特征、过程及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具有明显差异。

建设景观:乡村与半城市化生态系统景观、城市与工业技术生态系统景观。

开放景观:自然与半自然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农业与半农业的生物生态系统景观。

不同尺度的整体系统对应相应尺度的景观环境,而整体系统特征及发展过程是景观环境系统的重要特征。

规划行为体系的关键问题,是解决系统格局、过程、节律、恢复、容量等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阈限特征。

在景观综合体中,人的行为既是形成人工景观的源泉和动力,又是景观的重要组分,同时又强烈冲击并改变景观的扰动因素。

人与环境作用的机理与过程为着眼点,其核心是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产业复合生态系统的设计,重点是对物种与生态系统、生态与自然过程、文化与行为健康三个核心进行规划设计。

1.3 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的NPH体系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所面对的人居环境整体有:自然生态系统——完整而独特的自然过程、自然格局和自然界面。

人造(人文)景观系统——藕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之上的人文活动及遗迹,历史的延续与文脉的继承。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在特定自然景观系统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理解和认识,产生独特的利用方式,形成天人合一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景观生态规划的三大理念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结合地方性设计(Design with place)和谐健康的设计(Design for health living)Figure 1-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发展过程景观生态规划体系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为对象,以生态过程和规律为指导,结合NPH ( Nature, people and health approach) 层面,实现三大层面九个基本特征的设计,即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性设计的重点。

Figure 1-2 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性评价体系1.4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LA) 是景观生态学的深度应用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涵盖景观生态规划,如农村景观生态规划;景观生态设计,如循环利用的庭院景观生态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分区、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土地持续利用,追求多目标的优化)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变化,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讲座2——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纲要1. 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2. 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3. 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2. 1 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传统研究范围:风景保护区、城市公园、住宅社区、乡间庄园、滨水空间。

现代研究范围:宏观与微观尺度上的空间环境整体营造,社会理想与生态原则领域的实践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和奥斯特曼(Osterman, 1988)提出如下见解:“景观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解决及管理这一方法的实施过程。

景观规划设计:涵盖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设计,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

2. 2 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从朦胧意识到个体生存适应的景观景观:居住地Figure 2-1 原始社会人群选择理想的居住地具有“了望—庇护”结构;从对抗的景观到满意的景观景观:人造物品、景观财富Figure 2-2 现代人的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关系从满意的景观到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景观:生态与人文藕合的综合体评价标准: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创造的人居环境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2. 3 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领域城市景观规划研究:奥姆斯特朗(Frederick Law Olmsted):1863年首先提出“景观规划设计”概念,生态思想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麦克哈格(McHarg,):1969年编著了《设计结合自然》;斯迈尔泽编著了《自然的设计》,都倡导生态规划应用于城市环境空间设计。

约翰.西蒙兹(John.O.Simonds):倡导大众心理反馈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如清除视觉污染、建筑物体量控制、道路选线生态化,并考虑借鉴朝向河流和山峦的视窗等景素。

农村景观规划研究:总体研究主要解决土地利用方式与农村居落景观建设问题,理想的农村景观体现出农产品第一性生产,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强化农业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功能。

欧美国家,注重生态保护与美学观光价值,如农田树篱结构变化对鸟类多样性影响,旅游活动中“重泛乡村、亲近自然”情结设计。

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 ),提出乡村景观规划模型,即考虑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粒度、风险扩散、基因多样性、交错带、小型自然植被斑块。

其规划原则见后章节相关研究。

中国国情决定了乡村高强度的土地利用,景观规划要解决人口承载力与维持生态环境。

风景名胜区规划研究:景观的美学价值,可从地文景观、水文景观、森林景观、天象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连结,供人们旅游等活动。

自然保护区规划研究:迪安吉罗(Diamond)提出了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即构建自然保护区圈层结构(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或实验区)的功能区划,也是现代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基础。

沙伦.K.科林奇(Sharen K.Colling)等人,提出了“群落生态学途径”与“岛屿生物地理方法”并行的种群生态途径。

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 ),提出了土地规划中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的“空间解决任务途径”,即必要的格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战略点。

具体内容见相关章节。

纲要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后期发展及代表人物3.1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前期发展及代表人物乔治.帕金斯.马什(George Perkins Marsh),1865年发表了《人与自然》,首次提出土地开发利用结构自然带来影响。

奥姆斯特朗(Frederick Law Olmsted),首次使用“景观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 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设计。

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 提出了“田园城市”,与此同时,沃伦.H.曼宁(Warren H. Manning)首次也编著了《开发与保护规划》。

菲利普.路易斯(Phlip Lewis),是第一位以环境廊道概念为核心进行景观规划的规划师。

Figure 3-1 现代人的居住空间与环境的关系3.2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后期发展及代表人物麦克哈格(McHarg, 1969),编著了《设计结合自然》,开创性研究自然过程引导土地开发的机制,并探讨生态规划的方法。

R.伯顿.利顿(R.Burton Litton)等人,拟定了美国一项重要的新法律《国家环境政策法案》,进而提出了视觉影响评估系统。

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 )与米切尔.戈登(Michel Godron)合作出版了《景观生态学》。

小结:麦克哈格的“自然设计”,强调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掘弃人工秩序和功能分区;景观生态规划,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与安全。

Figure 4-1 景观生态规划的代表人物纲要1. 摸索与发展阶段2. 研究实践与深度应用阶段4.1摸索与发展阶段陈昌笃,于1985年首次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发表了《评介Z.纳维等著的“景观生态学”》一文,首次对景观生态学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景贵和,于1986年发表了《土地生态评价与土地生态设计》一文,这是国内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第一篇文献。

李哈滨,于1988年,介绍了北美学派景观生态学主要概念、理论及研究状况。

肖笃宁,于1990年主持翻译了理查德.福尔曼(Richard Forman )与米切尔.戈登的《景观生态学》。

如上阶段是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起步阶段。

肖笃宁,于1990年发表了《沈阳西效景观结构变化的研究》,文章运用了北美学派研究方法进行景观生态研究。

1989年,我国举办首届景观生态学学术讨论会,并出版《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论文集。

1996年,于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讨论会”,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

1998年,于沈阳举办了“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会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