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陈茂苍
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当今社会,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阅读都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获取知识,掌握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研究学生学的特点出发,考虑到阅读的特性,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必须遵循学生热心投入与潜心实践和谐统一的原则
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认知系统承担着对知识的接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情感系统承担着对学习行为的启动、调节、维持和定向的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智活动总是先由兴趣转化为动机,经由情感再上升为认知活动。

因此,要重视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所具有的情感需要,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有力地推动他们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兴奋的思维状态。

因此,必须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阶段发展规律与特点,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由被动变为主动,变“厌学”为“愿学”,变“学会”为“会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时,其记忆力特别好,工作效率特别高。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激情,而消极的情感则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作用。

教学过程,教师要注重情感化原则和寓教于乐原则的运用。

前者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情感,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后者要求教师寓教于乐,做到“乐”中育人。

为达此目的,要以教材内容为引爆点,尽力把绚丽多彩的事物和多种多样的事理展现给学生。

在讲述时则激情洋溢,范读时则声情并茂,析理则深入浅出。

做到以情传情,以情传理,使学生揣摩到作品的情理美,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事理的共识,步入美读之绝妙佳境。

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阔,抽象思维就会变得更加深刻,灵感思维便会臻于有触即发的境界。

教师架设了课本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事理的桥梁,使学生同作者心灵相通,产生美读的兴趣,达到热心投入与潜心实践的和蔼统一。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双边活动的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等方式进行自读训练,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自读要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引导学生自求自得,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并在学习中保持一种高涨的情绪、活跃的思维、振奋的精神,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朗读,默读,背诵,和复述;编提纲,批注评析,摘录圈点,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对阅读训练具有特殊作用。

总之,要从着眼于“教”转变到着眼于“学”,贴近学生这一主体的意志、兴趣和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必须遵循良好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原则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自始至终是统一协调发展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指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获得新知;主动移情会意。

“要正确解决教
育与教学这一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生全面和蔼发展的总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语)只有学生具备了明确的阅读动机,健康的阅读情感,坚强的阅读意志,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本对学生的认知、感化、陶冶作用才能实现,学力与人格才能同时成长。

教师的责任是在审美对象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架设橋梁。

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指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地在阅读中伴随着情感活动,唤起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恨,释放出感情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各种阅读心理因素的综合培养,使之保持长盛不衰的阅读欲;教给方法,使之按自己独特方式学习。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促使其非智力因素得以充分发挥。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社会要求有创造性、前瞻性和主动适应性的人才。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成为中心,学生的个体意志不再被统一为教师意志。

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感情和个人经验,努力创设有利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尊重、信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求异创新。

阅读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在安排学习任务时要注意“量”和“度”,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求要有所不同,使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

这样,学生越学越有信心,信心越强毅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持之以恒。

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与情感、意志、毅力、兴趣密切关联的,后者对前者起着动力、引导、维持、调节、强化作用。

实践证明,发挥情感、意志、毅力、兴趣的动力作用,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有助于改变或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有助于学生确立终生学习理念。

阅读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使学生保持长盛不衰的阅读欲。

三、必须遵循听、说、读、写和谐统一的原则
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吸收的过程,而且是调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感知、理解、鉴赏乃至创造的程。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界忽视了后者,形成了这样一套模式: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中心,课堂教学活动又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师的讲解又以烦琐地讲解字、词、句篇的知识为中心,而所有这些,又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实践证明,这套模式导致语文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严重地阻碍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听、说、读、写相得益彰。

听和读,学习语言的表现力,学习语言的规律;说和写,把学习语言运用于实践。

缺乏听和读的积累,必定影响说和写的质量;没有说和写,语言的运用能力便难以养成。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说话和写作的实际,从而形成技能。

同时,加强说和写的训练,自然反转过来促进听和读活动的深入。

因为,有深意的说和写是必须以听和读的积累为基础的。

必须建立新的阅读观,即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听、说、读、写训练要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以达到最大限度、全面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要将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集中在自己的阅读能力上。

在阅读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科学的思维模式,从思维本身所具有的联比性、辐射性和飞跃性等方面加以相机诱导,着实训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听、说、读、写的协调发展,能够有效地吸收新知识,敏锐、正确、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将新知识有机地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多媒体以音、像、色、形等构成各种激动心扉的具体形象,作用于人的感知觉器官,产生直观性、可感性的良好效应。

因此,必须发挥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能力训练的和谐统一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体,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
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级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叶老的话,揭示了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与能力训练的和谐统一规律。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虽然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等,但由于
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多数教师忽视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他们热衷于肢解课文,而置整体于不顾,把阅读教学变成语言和写作技巧的教学。

这种只顾及一些语言现象的教学,无法使学生完整而准确地理解课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难以实现优化。

在阅读教学中,离开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所有的训练便失去意义。

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是受到阅读习惯制约的。

所谓阅读习惯,是指阅读的方法、态度、意志、行为等。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习惯成自然”,也便就具有支配行为的力量,影响阅读的质量。

因此,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非得培养良好习惯不可。

良好的阅读习惯表现为:⑴视阅读为人生的需要,不把它当作一种负担,随时随地自觉坚持阅读。

⑵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性,能专心致志。

⑶有良好的阅读方法,,且具备健康的个性心理,健全的人格。

⑷既善于理解,又善于思考。

理解得营养,建构知识体系;思考得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同是在训练过程中实现的。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有效作用。

”情绪、意志、精神需要,强调的是个性需要。

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就是使学生自觉而不是被迫,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教师要使学生从训练中认识、掌握规律;从训练中丰富积累,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语文素质。

训练促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必定使训练优化。

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心。

对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途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以往大多从局部着手,难以获得整体效益。

阅读教学挣脱应试教育的锁链后,才为我们从宏观上揭示其规律性创造了条件。

而只有把握规律性,阅读教学才能取得实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