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石门铁矿
地表塌陷、断裂变形的观察办法(试行)
根据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相关条例和局、矿的有关规定,以及结合我矿长期的观测经验。
对我矿开采范围内各大采区因采矿出现的采空塌陷区和裂隙变形情况与马河沉降变形情况和尾矿库的监测情况。
我矿地测科特制定了相关检测方法及观测结果整理的办法,以顺利有效地把灾害检测工作做好。
能够准确地把观测结果上报有关部门以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防发生重大的灾害事件。
一、观测要求:
1、仪器:全占仪,精度±2″,钢尺。
2、观测时间:以长期固定检测与定期巡查和汛期强化检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长期固定检测一般为每月两次,雨后加测,雨季加密为每周一次;定期巡查一般为每月进行一次。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布置在能反映沉降特征且方便观测的位置,一般采用条带型和十字型观测网,布置观测点使用钢钉和混凝土埋桩的方法。
4、沉降观测的五定: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环境条件要基本一致;观测方法、路线要固定。
5、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作好原始记录,检查原始记录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计算出变化值。
然后填入沉降观测表中,绘制出沉降与时间的曲线图。
6、沉降结果的上报:要定期将观测结果上报有关部门,如出现较大的变化时应及时上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出现重大灾害事件。
二、观测位置:
1、北采区:在北大坑南布置一条近东西向的观测线,10余个观测点;间距10-20;观测点采用混凝土现场浇注设桩。
每年一季度末对塌陷区的面积、深度和断裂变形的范围进行观测。
变形观测线一般情况下每三个月观测一次,每月巡查一次,在雨季或地表巡查发现变化变化较大时可随时加密观测次数。
2、中采区:在塌陷坑东侧布置布置一条近东西向的观测线,10余个观测点,观测方法与北采区相同。
3、南采区:南区塌陷坑已基本用废石充填完毕,没法设置观测点,但在一些地段也存在着裂隙变形和小面积的塌陷。
变形观测线一般情况下每三个月观测一次,每月巡查一次,在雨季或地表巡查发现变化变化较大时可随时加密观测次数。
4、马河沉降区:在马河的沉降变形部位,位于马河河床内及马河北岸,对我矿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地危险,为指导安全渡讯和治理维护的需要,在该部位布置三条主观测线及三条辅助观测线及散点;观测点的间距为10-20米;观测点采用在混凝土面上击注钢钉和埋设混凝土桩等方法。
观测时间:汛期(7~8月)每10天观测一次,汛期后的两个月(9~10)每20天一次观测一次。
其他月份每30天观测一次。
在马河的两岸设置径流水位标志,为有关部门提供观测的数据。
5、尾矿库的观测:沿坝体轴线方向上布置一纵一横观测线,一纵:从底部堆石坝至沙棘林带的下沿,设5个观察点。
一横:在411米坝面公
路边部埋设10个混凝土桩观测点。
北副坝设3~5个钢钉观察点。
汛期(7~8月)每月观测一次,汛期后每三个月观测一次。
三、观测数据的整理与传递
观测数据要及时整理,将X、Y、△Z数据制表,绘制变化曲线图。
观测数据表及图及时上报给防汛指挥部、生产矿长、总工程师,同时传递给生产技术科、安全管理科、调度室。
附:根据防汛指挥部的指令,随时在指令的部位布设观测线及观察点。
西石门铁矿地测科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